朱棣不敢置信的失声惊呼。
区区两百人,每天赚两文钱。
仅需十六年,就能屯田一万三千亩?
开什么玩笑!
赚田产哪有这么简单啊!
若是赚取田产果真如此简单,那天下间怎么会还有那么多饥馑之人?
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乞丐!
朱棣阔步走到祝枭身边,低头看向他的验算笔迹。
每一步,朱棣都在自行验证。
但每一步,朱棣的计算结果都和祝枭没有丝毫差别。
半晌过后,朱棣的脸色有些苍白。
“马伴伴,你来!”
“你来算算,是否有误!”
马和赶忙走到了朱棣身后一步处,勾着脖子看向地上那些数字。
半晌过后,马和无奈拱手。
“王爷,请恕小人眼拙心笨。”
“实在看不出其中何处有误!”
祝枭似笑非笑的发问。
“王爷,会不会有一种可能。”
“祝某并未在计算的过程中做任何手脚?”
朱棣陷入沉默。
倘若祝枭果真没有在计算的过程中做任何手脚。
那就意味着祝枭的这个计划是切实可行的!
但,这怎么可能!
一时间,朱棣的理性和他的经验产生了剧烈冲撞!
但祝枭与他相仿的年龄,让朱棣不愿轻易认输。
沉默片刻后,朱棣突然反问。
“你的万亩大屯田计划,看似美好而无懈可击。”
“但十六年这个时间,本就是最大的破绽!”
朱棣转过头,第一次认真的看向祝枭。
“十六年!”
“人生有几个十六年?”
“乞丐大多年迈,他们再活几年都是困难。”
“你让他们等十六年?”
“他们到死恐怕也看不见你的计划完成!”
大明设有养济院,收养十四岁以下的孤儿。
所以乞丐至少也是十四岁了。
十六年后,已年至三旬。
年岁最小的乞丐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本就年过三旬的乞丐了。
要知道,大明穷苦百姓的人均寿命也不过是四十余岁而已!
听闻朱棣如此言说,乞丐们的心也凉了半截。
祝枭却是一笑。
“王爷的担心,草民也曾想过。”
“但在草民看来,这并不难解决。”
朱棣眉头一挑。
“不难解决?”
祝枭点了点头。
“在万里大屯田计划中,有着退出机制。”
“年过三十五,或身患重病者,可以申请退出。”
“退出之后,祝某会带着他们一路北上,抵达辽东。”
“让他们成为我等屯田基业的佃户。”
“同时,他们在万里大屯田计划中做出的贡献会进行保留。”
“在万里大屯田计划圆满成功之后,他们所拥有的份额会如数分润给他们。”
“届时,即便他们已经故去,也可以将这些田产交给他们的子女。”
此话一出,乞丐们顿时松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