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赶忙摆头,“不,不,只需要户部调拨一些粮草银两便可,时日过久,我二人粮草不济,总不能让弟兄们饿着肚子过日子吧!”
刘启眉头轻挑,“此事容我考虑考虑,二位叔叔先行回去,当我考虑清楚,我会给叔叔答复。”
刚刚他想起了一些先帝时的传言,当年的皇帝也不是什么都没教给他。
他们大虞国历来的手段都是天子守国门,皇亲镇边疆。
当然大多数皇亲国戚都是一个摆设,真正拥有实权的并不多。
这两个家伙算是实权人物,资历非常的老。
不过越是这样他们的话越不要轻易相信。
如果边关真的出了事,足足半年时间,该丢的早丢了。
怎么会只要银两。
尤其是粮草这一类的问题,更不能轻易答应。
他们手上有兵,手中再有粮的话,最容易引起动乱了。
这两个老家伙这是看着自己年轻,想要趁机薅一把羊毛啊。
什么朝堂上支持自己,他们两个支持不支持,自己登基都是铁板上钉钉的事情。
至于登基之后要不要给他们粮草,那是能随便答应的吗?
这就是一个坑。
如果刘启一个心动跳进去,指不定将来会闹出什么大乱子。
这种事情内阁肯定是要压着的。
广陵青海二地,那可是他们的封地。
如果封地丢了,可是要杀头的。
真到了危机时刻,他们两个还能安安心心的待在京城?
恐怕早就迫不及待回封地了。
能够留下来早就说明了,事情根本就没那么紧急。
也许边疆会有一些小动乱,有一些小骚动,却不会真正的影响大局。
送走这两人不久。
一个又一个的封疆大吏,紧接着上门。
他们的理由一个比一个奇葩,刘启接触的多了,便发现了他们的问题。
这些家伙是变着花样的想从朝廷扣人,扣钱,扣粮食。
经历了这件事,刘启也算是明白了,可不能被这些老家伙的言语骗了,话听三分便可,绝不能信他们的鬼话。
这些封疆大吏离开之后,紧接着就是各个品阶的高官。
他们一个接一个的登门,话术基本统一,宣誓效忠太子,表示对未来皇帝的顺从。
刘启见得多了,有些见怪不怪了。
最终刘启总结了一下,这群人绝对是有组织的。
他们大多数都是内阁的门生故吏,每个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内阁**,他们来这里表忠心,更多的是装装样子。
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混淆视听。
也许这些人中真的有人打算效忠皇帝,可是此时的刘启,却是谁也不敢相信。
这些家伙离开之后,一个老态龙钟的老者,颤颤巍巍的登门。
正是内阁首辅,右相张光远。
“老臣腿脚不便,来迟了,还请殿下恕罪。”
看到这个老家伙,刘启不得不打开中门迎接。
这可绝对是泰斗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