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旧址即红楼,粉腻脂香梦未休。
定有禽鱼知主客,岂无花木记春秋。
西园雅集传名士,南国新词咏莫愁。
艳杀秦淮三月水,几时衫履得陪游。
原注:新出《红楼梦》一书,或指随园故址。(《随园八十寿言》,嘉庆刊本,卷五)
一个“新”字道出明义读到的就是1791年问世并迅速红遍大江南北的程甲本《红楼梦》;一个“或”字,说明他对《红楼梦》著书内幕并不知情。由此可证明明义从未见过《红楼梦》抄本。
研究者认为:1791年程甲本出版,明义原题诗二首,1792年袁枚《诗话》收录;1794年周春《随笔》记述。明义另十八首题红诗和序是后人伪造的。
4。袁枚
袁枚《随园诗话》卷二第二十二条记载:“曹練亭(即曹寅)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袁枚没有读过《红楼梦》,他是从明义的《题红楼梦》诗的小引中知道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并知曹雪芹“先人为江宁织府”。袁枚想当然地以为曹雪芹为曹寅(楝亭)之子。
5。裕瑞
豫亲王多铎五世孙,清朝和硕豫良亲王爱新觉罗·修龄次子,皇室宗亲。裕瑞在《枣窗闲笔》中评析了《红楼梦》,《枣窗闲笔》大致成书年代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至二十五年(1820年)间。《枣窗闲笔》根本不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作者,书中写道:
闻旧有《风月宝鉴》一书,又名《石头记》,不知为何人之笔。曹雪芹得之,以是书所传述者,与其家之事迹略同,因借题发挥,将此部删改至五次,愈出愈奇,乃以近时之人情谚语,夹写而润色之,借以抒其寄托。曾见抄本,卷额本本有其叔脂研斋之批语,引其当年事甚确,易其名曰《红楼梦》。
裕瑞是贬斥“高续”后四十回的第一人。《枣窗闲笔》中记载了一些关于曹雪芹个人和著书的材料,以及脂砚斋评注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前多冠有“闻”、“想系”、“闻前辈姻戚有与之交好者”等等,可见信息来源及其准确性并不十分可靠。
6。弘晓
允祥第七子和硕怡亲王,乾隆的堂弟,正宗的皇亲。现存于世的己卯本正文避国讳“玄”和“禛”,避两代怡亲王胤祥和弘晓的名讳“祥”和“晓”,红学界据此判定为清代怡亲王弘晓府中的原抄本。
再就是和珅和乾隆了。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富察明义,永忠,还是裕瑞、弘晓,谁也没有真正见过“曹雪芹”和其原手本;他们的有关“曹雪芹”和《红楼梦》的著述的真实性存在很大争议,没有一个是坐实了的。永忠肯定不认识曹雪芹,明义题红诗的写作时间是研究者为加强自己“曹学”立论的需要推断出来的;裕瑞笔下的曹雪芹是道听途说和想象来的,他也没看过原本;已卯本最多也就能证明是弘晓家的藏书或者他的家人抄录过。
由此可见,《红楼梦》最先是在皇族的极小范围内流传的。如果说作者是曹雪芹即曹寅的后人,或是曹頫、洪昇、袁枚等人,他们的祖籍、人脉关系都在江南,小说应该首先在南方流传,而江南历来文人墨客层出不穷。可奇怪的是,同时期江南的那些文人名流的记载中关于《红楼梦》没有任何记载,而恰恰是皇族里的这几个人最先看到了此书,这说明什么?说明作者是和皇室宗亲关系很近的人,否则,为什么是这几个人最先看到《红楼梦》?
《新话红楼》已经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已登陆喜马拉雅,本音物语播讲,欢迎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