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再问。</p>
“略知!”</p>
此行蜀山,得《太乙》残卷,说来,还真有所得。</p>
“武真君,可知阴阳?”</p>
秦王政再问。</p>
“略知!”</p>
乾坤阴阳,乃本命修行之法,自然明悟。</p>
“武真君,可知阵图?”</p>
秦王政再问。</p>
“略知!”</p>
周清答曰。</p>
“武真君,可知兵形势?”</p>
秦王政再问。</p>
“略知!”</p>
兵家所传有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兵形势,自己通读百家,也算是知晓。</p>
“哈哈哈,如此,有何不能为将。”</p>
“况且,此行攻赵,寡人欲要以蒙武为中军主帅,王翦为右军之将,武真君当为左军之将,三军齐聚,大军开拨,纵然李牧、廉颇齐聚,又能如何?”</p>
上次一战,赵国已然损失十万以上的兵力,秦国虽也有损伤,但不过为上将军桓的五万大军,此次攻赵,不知道赵国还能够有多少军士可以出动。</p>
只消能够将赵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那么,日后所谋当更为容易。而且此次欲要令王弟入军中领兵,不仅仅是为了给王弟军功,更是有长远之谋。</p>
先王薨逝,军中以上将军蒙骜一脉势大,近年来自己虽扶持王翦做大,保持军中的平衡之道,但可惜的是,军中高位并无王族中人。</p>
纵然有老一辈的王族军将,也都太老了,不堪大用,遍数身边诸人,王弟颇为合适,而且以王弟的身份,足以在军中压制那些人。</p>
至于此行领兵攻赵,有蒙武、王翦所谋,大局可定,王弟纵是仅仅一游,也可收得功劳。如此,便是有了在军中扎根的可能性。</p>
那,便是自己希望看到的!</p>
“大王如此之言,玄清自当遵从。”</p>
“不知何时出兵?”</p>
此次领兵,周清倒是没有特别抗拒,况且,还能够锤炼己身与芊红,也算是历练吧,拱手一礼,应声而落。</p>
“诸般准备而毕,估计待一个月后了。”</p>
“一个月的时间,想来武真君也可将学宫之时整出大概,将作少府直接听从你命,改造文信学宫与长信学宫。”</p>
给予王弟的那份文书之上,提及两件事,一则为学宫之事,一则为出兵攻赵之事,大事而定,大军开动,当有相当长的准备时间。</p>
如此,学宫之事便可入手,对于王弟文书所言的学宫之事,秦王政也是颇为期待,若然如王弟所描述那般,将来当为大秦国之重器也。</p>
“诺。”</p>
“于此事,既然玄清主导,那么,副手韩非当协助之,大王以为何?”</p>
看来,接下来在咸阳又不得空闲了,接下口令,又是一礼。既然王兄已经准备开启学宫,那么,韩非的事也该彻底告一段落了。</p>
“可!”</p>
秦王政沉吟数息,深深的呼吸一口气,语落。</p>
******</p>
“九公子,看来,你入秦的目标达成了。”</p>
“身虽入秦国,却不为秦国设一谋一策,不过,以你的才智,也应该知道,如今的天下大势,无论你是否愿意相信,它都会向着那个终点行进的!”</p>
出兴乐宫,身侧虽没有了东君焱妃,但亦是多了一人,紫衣贵服,眉目俊逸。只可惜,神色总是有些浅浅的低沉与沉默。</p>
看着一队队咸阳宫内巡逻的兵士走过,周清轻道一声。</p>
韩非当初从小圣贤庄归来,选择了韩国,那就注定会有如今的局面,其人有天下之才,也有天下之心,但终究血脉家国牵挂太深。</p>
不过,自己也为其找了一个好去处,这一次,无论他是否愿意,他都必须出力,因为,这一次,他若是反抗了,那么,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p>
“天下必一于秦,六国必亡于己。”</p>
“晋阳之战,战国而起,诸国皆有变法,唯有秦国之变法最为彻底,唯有商君之法才是真真正正的富国强民之法。”</p>
“学宫之谋,武真君的那份文书秦王已经翻阅不亚于百遍,真可做到,当为秦国万事之谋,韩非不解,武真君乃道家天宗之人,超凡脱俗。”</p>
“先前,韩非只觉,于武真君而言,秦国不过是修道途中,稍有疲惫而歇息的一片绿荫,现在看来非如此,武真君可否明示韩非?”</p>
这一次离开兴乐宫,怕是自己早也不可能入其内了,韩非心中虽舒缓了一口气,但不知为何,心间极深处,下一刻,都骤然又生出无尽的苦涩之感。</p>
轻叹一声,停下身形,转过身形,再次深深看向兴乐宫所在,那里,有着自己的知音,法行天下,为自己夙愿,躬身深深一礼,复归原样。</p>
看着行在前方的周清,脑海中滚过即将大谋的学宫之事,灵光涌动的双眸深处,复杂之色闪过,武真君虽鲜少理会秦廷政事,但一举一动,都有莫大的影响。</p>
于此,韩非不解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