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自古以来,多灾多难。”</p>
回想往事,朱元璋不堪回首道:“当年蝗旱横行,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无奈之下被你爷爷送到皇觉寺当和尚……”</p>
老朱正在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却发现朱棣不断自马车外张望。</p>
小兔崽子!</p>
你爹的传奇经历,还比不上窗外风景?</p>
凤阳这等穷乡僻壤,有什么可看的?</p>
啪!</p>
不由分说,老朱大手一拍,再次招呼在儿子头上。</p>
“爹!您刚才说凤阳穷苦,蝗旱横行,可外面却是庄稼麦浪滚滚,稻浪起伏!”</p>
朱棣遥指向一种他没见过的庄稼,“植株高大,上面的果实跟棒子一样!”</p>
老朱只当朱棣是胡说八道,这孩子不懂农事,少见多怪!</p>
“让咱看看!以前咱总跟着你爷爷种地,什么庄稼咱不认识?”</p>
说罢,洪武大帝亲自探出头,这一看不要紧。</p>
一排排林立的绿色植株,高大威猛,如同即将受到检阅的士兵。</p>
结出的棒状果实,更是老朱没见过的船新庄稼。</p>
“毛骧!停!停车!”</p>
锦衣卫指挥室赶紧听令,不知皇上为何如此激动。</p>
朱元璋再清楚不过,凤阳可不是什么肥沃之地,怎么会有庄稼长得如此之好?</p>
</p>
“老哥哥,你们种的是何物?朝廷年初,不是已经发下了良种?为何不种啊?”</p>
朱元璋冲着路边的老农,虚心请教道。</p>
“你是外人吧?”</p>
老农呵呵一笑,为老朱倒了碗水,“这是县令大人寻到的良种,名为玉米!”</p>
“此物一年两熟,抗旱抗虫,咱们凤阳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了!”</p>
老朱闻言,不解道:“什么?饿肚子?当今皇上,不是免了凤阳赋税?你们怎么还吃不饱饭?”</p>
老农叹气道:“唉!你懂什么!咱们凤阳多灾,朝廷发下来的种子,收成甚微!远不如县令大人派发的良种!我世代务农,岂会跟你胡说八道?”</p>
朱元璋老脸一红,再次发问道:“那这玉米又该如何食用?”</p>
老农也不避讳,直接拿出煮好的玉米,扒开碧绿的外皮,露出金黄色的发丝,以及黄橙橙的果实。</p>
“尝尝?一个便能顶饱!”</p>
毛骧见状,便要为皇帝试毒,谁知老朱怒瞪一眼,锦衣卫指挥使不敢妄动。</p>
“好吃!糯中带甜,肉厚皮薄,柔软细腻,满口清香软糯!”</p>
一旁的朱棣已经馋得流口水,朱元璋这才想起儿子,顺便掰了一截递过去。</p>
告别老农后,父子二人再次上了马车。</p>
“爹,此人怎么看,都不像胡相所说,是个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之人。”</p>
“哼!你懂什么?父母官,要为百姓伸冤做主!咱去县衙听审,看看他如何升堂断案!”</p>
老朱发话,毛骧便驱车直接向县衙而去。</p>
舟车劳顿,朱元璋与朱棣在车上小憩片刻。</p>
毛骧赶车望去,只觉得凤阳被治理的井井有条。</p>
前些年,还是荒凉之地,如今却是商贾盛行,小贩叫卖不断。</p>
街上热闹程度,与应天府相比,也是不遑多让。</p>
凤阳县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坐北朝南。</p>
一个七品官的衙门,却直追五品大员!</p>
毛骧心中暗道:“这是贪污了多少百姓,才换来如此规模?”</p>
正当锦衣卫指挥使,想要看个究竟,却发现县衙压根没开门!</p>
“小兄弟,为何还不开衙?你们的县太爷,莫非是摆设不成?”</p>
被问话的百姓,一脸嫌弃道:“咱们县太爷,日理万机,为国为民,休息一下怎么了?”</p>
“咱们县太爷说了,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心,朝九晚五,拒绝内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