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本堂。</p>
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p>
是多少高官羡慕的生活,并非他们喜欢种田,而是那种无形装B的感觉,最为致命。</p>
岳麟身为翰林学士,赶不及前去报道,便被皇帝传召。</p>
大本堂作为皇子们听学讲经之地,可谓是汇聚了大明最顶尖的师资。</p>
一代大儒宋濂,便是太子朱标的老师。</p>
谁不知道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翰林院中宋濂的地位可谓是独一档。</p>
身为清流,与中书省的丞相,难免有公文来往。</p>
不过宋濂确实看不惯胡惟庸的所作所为,以及淮西勋贵在立国不久,便急不可耐搜刮民脂民膏的嘴脸。</p>
世人皆笑明太祖杀戮功臣,却从不清楚,他为何要如此去做。</p>
“岳翰林,你年轻有为,皇上更是百般看重,可莫要误导了诸位皇子。”</p>
宋濂抚须轻笑,他昨日便被三个老家伙拜访。</p>
即便与他政见不合的刘伯温,也前去登门,要其多加照顾岳麟。</p>
听闻昨日丞相送钟,岳麟反而妙语连珠,反唇相讥,更让宋濂对此人大有好感。</p>
</p>
“多谢宋先生提醒,下官定会精心准备皇子们的课程!”</p>
“你心中有数便好。”</p>
宋濂点了点头,对于这位明初大儒,岳麟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学生时期的一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p>
质朴的言语,敦敦教诲的真心,以及劝学的良苦用意,无不让岳麟感动。</p>
“岳翰林,老朽待会先去为皇子们讲解经学,你可在一旁听习。”</p>
宋濂手持玉笏,像他这般大儒,可不需要去特意备课。</p>
能说会道,章口就来,可谓是轻松不已。</p>
大本堂内,一众皇子们已经早早到来。</p>
朱樉见宋濂先生前来,一口闷了点心,生怕挨手板。</p>
朱棡则将蛐蛐偷偷藏起,那可是小宦官黄善好不容易帮他弄来的珍品。</p>
今日太子朱标以身体不适为由,并未亲自前来。</p>
至于燕王朱棣,则已经另寻名师指点。</p>
宋濂为此还大动肝火,莫非皇上不信任他的能力?</p>
缘何令燕王殿下另投他人为师?</p>
殊不知,那位撬他弟子的狡诈恶徒,正在大本堂旁听。</p>
周王朱橚,楚王朱桢正襟危坐,等待着先生查阅。</p>
“诸位殿下,今日老臣为汝等讲解《大学》之道。”</p>
宋濂身着官袍,摇头晃脑,吟诵儒家经典。</p>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p>
一众皇子们虽然觉得无聊,可惜这是父皇派下的任务,也只好学着宋濂模样吟诵。</p>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p>
宋濂的讲学方式,可谓是循规蹈矩,自身对儒家经典有不俗的见解,但讲解内容却枯燥无趣。</p>
是以,刚吃过点心的朱樉已经有些犯困,宋大儒的一通吟诵,堪比催眠曲,直令秦王殿下眼皮打架。</p>
“秦王殿下,敢问你可知其中详解?”</p>
“小姐?哪家的小姐?”</p>
朱樉如梦初醒,赶紧擦了擦嘴角的口水。</p>
其余皇子们则是哄笑一片。</p>
宋濂叹气一声,手持戒尺,朱樉无奈只得伸出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