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老夫人听说曹昂回东武阳了,这才知道怪罪了曹昂。</p>
当然,曹昂去了哪里,自然不用专程通知她。</p>
看到曹昂递过来的卷轴,太史老夫人愣了愣神,问道:“这是什么?”</p>
“请老夫人自己打开来看,”曹昂微笑道。</p>
太史老夫人慢慢打开,只看到前两个字,便看着曹昂吃惊道:“旌表?”</p>
她继续打开,只见那上面写着:“太史氏,青州东来黄县人士也,昔年夫亡子幼,苦节数载,甘贫教子,含辛忍苦,朝廷特赐旌表以慰之。</p>
汉初平二年,十月。”</p>
“这……”</p>
太史老夫人读完这份盖了玉玺的旌表,顿时如同呆傻了一般,身躯不由自主的剧烈颤动,摇摇晃晃几欲摔倒。</p>
曹昂连忙上前扶住,“老夫人,老夫人,不要激动。”</p>
过了足足有有一盏茶的工夫,太史老夫人才发出一阵凄厉的哭声,双膝跪在地下给曹昂磕头道:“老身……谢过大公子。</p>
有了这份旌表,就算让老身立时死了,也再无憾事。”</p>
说着,便再也忍不住,坐在地下嚎啕大哭起来。</p>
即使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世,一个女人单独抚养一个幼童都不容易。</p>
更何况是在这两千多年前的后汉乱世。</p>
这些年,老夫人独自拉扯儿子长大,所受的苦楚,也许只有她自己一个人知道。</p>
但是她却坚决没有改嫁,而是独自承受这一切。</p>
如今有了这份旌表,算是朝廷对她所做的事有了至高的褒奖。</p>
要知道,有了这份旌表,在她百年之后,后人完全可以建一座石坊,将内容镌刻于上,以供后人凭吊。</p>
所以她才如此激动。</p>
太史老夫人哽咽道:“老身从小拉扯子义,那孩儿年少懂事,知道以自己家世,举孝廉无望,故而读书够用即可。</p>
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勤练武艺。</p>
老身知道,他将来想去边郡投军,以求建功立业。”</p>
老夫人坐在地下,哭的老眼浑浊,断断续续的说着:</p>
“子义少年时代便立下志向,‘大丈夫当携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以升天子之阶’,但是他却没有说,立下功勋,升天子之阶之后要做什么,老身知道,他正是想用军功向天子求取一份旌表,以感念老身养育之恩呐。”</p>
曹昂这才知道,原来太史慈那句豪言壮语还有下半部分。</p>
想想也是没错,太史慈乃至孝之人,母亲从小把他含辛茹苦拉扯大,他“升天子之阶”之后,不可能是为他自己求取高官厚禄,只能是为了母亲。</p>
</p>
只可惜,在历史上的太史慈也是比较坎坷。</p>
为了报恩,先从孔融。</p>
发现孔融非明主,又去投奔同乡,扬州刺史刘繇。</p>
在刘繇那里又得不到重用,好不容易碰上了知己孙策。</p>
而孙策又早早遇刺身亡,后来又从孙权。</p>
在孙权手下还没来得及发挥,便亡故了。</p>
至于有没有为母亲弄到一份旌表,史上没有说明。</p>
但是从这么颠沛流离来看,大概率是没有的。</p>
可是这一世,曹昂首先便弥补了这个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