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p>
“公达如此,当真令我心中甚慰!”</p>
曹操快走几步到荀攸身前,双手重重的放在他的双肩,神情颇为欣慰,“果然,此次全数收取颍川,还要仰仗先生。”</p>
“不敢居功,”荀攸面色板正,不露戏谑之色,始终保持严肃平静,“只是,陈纪本可任侍中,如今应当只能代为太守,恐埋没其才也,日后当再擢升。”</p>
“那是自然。”</p>
曹操负手而立,面带微笑,“我岂能亏待了真正有才之人?陈纪年岁虽大,名声显于外,我听闻许久,若真要论,我还需得尊称一声师长。”</p>
“日后若是可稳住豫州,自当为其再上表求谏。”</p>
荀攸点点头,这样的话,就可放心去交谈了。</p>
曹操再看向郭嘉,笑道:“至于奉孝所言许县……”</p>
“好,以许县为重地打造,将营地先置于此地,日后可壮盛况也。”</p>
此地不远,便是许县,而陈氏的祖宅也在许县,只要荀攸能够请动陈群到入仕,要壮大许县定然可以让陈氏欢欣雀跃。</p>
这地界,不用多想也明白,适宜人口居住,周围的田土、河流等资源丰沛,取水取材都方便。</p>
而且,有河水支流,运送粮草的确能少去非常多的耗损,这自然是好事。</p>
郭奉孝能说出此等方略,说明的确是对当地地势极其了解,此策甚好。</p>
“主公高见,还有一事。”</p>
郭嘉再次躬身。</p>
让曹操更加欣喜,连忙凑近,脸上笑容已经快藏不住了,“志才书信,昨夜我已收到,军情军报都送至了探哨营中,董昭并未遂袁绍心愿到达天子身旁,而是在张杨军中。”</p>
“张杨此前对他有恩,于是报之以情,为张杨计长远,救天子以图功绩,但其弟董访书信到后,董昭为了家族得生,将会为主公而谋。”</p>
“请主公徐徐西进,靠近洛阳为主。”</p>
“现下天子在安邑定都,但安邑城小,据说诸多将军正在发信求刘表复建洛阳皇宫,可路途遥远,短时间内不可达,天子周围诸多将军又兀自争斗,在下论断,此必当如伯文所料,最终天子定会到达洛阳。”</p>
“为肃清周遭,到时会请诸侯而入,迎丰天子。”</p>
曹操眼眸忽然晃动,陷入了沉思之中。</p>
若真是如此,自当是好事。</p>
他此行为的便是能尽快接近天子,董访、董昭两人虽不是大人物,但是却可凭借自己才智与人脉,斡旋在许多将军周围。</p>
同样能够起到不小的作用。</p>
“好!”思索片刻,曹操当机立断的决定,“还是如伯文当初那句话,天子有所动,我们应当极力促成。”</p>
“命探哨告知志才,此事极力促成,现下便遣骑兵到陈留,令董访为己吾屯田校尉,领五百军士,以往张邈、陈宫叛乱之事,既往不咎。”</p>
“无论其兄是否有功绩,日后都会奉为上宾。”</p>
“主公此举,当令他们归心也。”</p>
郭嘉当即拱手,面带微笑。</p>
当天晚上,消息从颍川送去陈留,让董访感激涕零,在家中痛饮数觥,与家中妻小哭得泪流满面。</p>
后感念曹公之恩,在夫人的搀扶下,爬起来又写了一封感激涕零的书信,找暗探送达鄄城志才处,恳求其送往安邑。</p>
毕竟董访没有能力可将书信送达,此次能够联系上兄长,靠的全是戏志才这些年经营布下的暗探。</p>
而且这封书信虽感人肺腑,却明言了曹公恩情,所以绝对不可令张杨看到,免得害了兄长。</p>
唯有祭酒方才有这等能力,安全送至兄长董昭手中。</p>
与此同时。</p>
徐臻在汝南平贼,击溃葛陂黄巾之事,在境内传扬,当地百姓高声称赞。</p>
士人欢庆相聚,甚至有财之人摆出宴席,便是为了畅谈此事。</p>
儒生文士平日若是不读书,就极其喜好论事,三五好友在一起,饮酒赋诗,便可大谈其道,一夜都不曾倦怠。</p>
是以虽然只有短短数个时辰,但却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p>
世人都知晓徐伯文为白身,若是在数年前,谁敢相信一个白身能有如此地位,但若细数徐臻所立功勋,且不说仁政攻徐的策略。</p>
就说千里排布,命麾下宿卫救曹老太爷,便已经是恩情了,这一点他人自然复刻不来。</p>
“可若是在盛世,徐伯文这年岁也断然不可能有宿卫!”</p>
当即便有人反驳道。</p>
是以交谈之人尽皆点头,若是盛世之时,现在的徐伯文恐怕还在到处求学,寻师访友。</p>
有可能及尽一生都无法企及二千石。</p>
乱世出英雄,恐怕说的不仅仅只是时局纷乱,可借此扬名。</p>
应当还是朝纲不振后,英雄便可稳固人心,出人头地。</p>
“但若说出人头地,却非是为了名头,而是这苍天塌了,自有能者顶之,乃是功德也。”</p>
“不错!汝南葛陂黄巾,荼毒百姓多年,顽疾也!善治者方可治顽疾!顽疾可治,百姓当安!”</p>
“大汉兴旺之势可再起!天下诸侯皆忙着争斗不休,唯有曹公取兖州为平乱,取徐州为孝义,取豫州为安抚百姓。”</p>
“我等当略尽绵力,此次徐伯文之名传出,告示上也又说了曹公依旧求贤若渴,我等何不投之麾下,成就下一个徐伯文!”</p>
“大丈夫当如此,以才学心思,为大汉效力,名留青史!”</p>
“好,好!咱们立刻便去!”</p>
这一夜,整个颍川许县,郭县等地,宛若花灯闹市,儒生无论身份高低,是否名士,才学多少,都心存报效。</p>
逐渐往曹营而去。</p>
有人期盼此时刚好缺人,可得入仕之出路。</p>
也有人心怀热血,想高论胸中谋略。</p>
无论何种,在颍川这一片本就人才众多之地,如此热络之势令任何人都坐立不住,几乎是争先恐后去求见。</p>
在此时,荀攸再去深夜拜访陈群,陈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明言了日后许县之重,让陈群不得不动心。</p>
陈氏宅院内。</p>
于中庭相对而立,桉牍上放着沁人心脾的上等茶水。</p>
荀攸感叹道:“夫良禽者,择木而栖,此茁壮之木自当可也,长文如何不明,若天子至而归附,与奉迎天子前归附,可等若也?”</p>
“断不可同日而语。”</p>
陈群深鞠一躬,起来时面带微笑,“多谢先生今日之言。”</p>
“长文必定铭记于心。”</p>
“言重了,”荀攸稍稍坐正了身子,怅然若失的微微感叹,“此不必创业之处,诸侯割据且不知其才。”</p>
“如今看来,天下诸侯能有雄主之相者,我主必占其一,长文入麾下,自当是计长远也。”</p>
“夫雄才大略者,家业非数年可殁,若割据亦可得数十年安稳,自霸一方安宁。”</p>
“今南北必有一战,如此盛况,陈氏若不参与其中,岂不是错过一桩大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