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p>
这是《中华散文全集》的第二篇作品。</p>
作者是“许地山”。</p>
与《爬山虎的脚》一样,也是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p>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p>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落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草亭过这个节。”】</p>
也同样是前世语文课本的名篇。</p>
前世陈易对于这篇作品非常的熟悉。</p>
不过。</p>
就算是很熟悉,要陈易用自己的话写一遍,他也写不出来的。</p>
就算是写出来,也没有这个味道。</p>
想到这里。</p>
突然之间,陈易却是有一些手痒。</p>
随即拿起笔,一时笔走龙蛇,自己写了一篇散文。</p>
是的。</p>
这几天一直阅读散文,这让陈易手痒了。</p>
他此前就写过不少文章,也投过许多稿。</p>
此时他感觉自己似乎在写作这一块进步不少,于是便想试试。</p>
半个小时之后。</p>
一篇大概1000字左右的散文写好。</p>
陈易看了看,感觉不错。</p>
比之以前写的好多了。</p>
如此一想。</p>
陈易倒是发现,这系统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没有任何用处。</p>
当然了。</p>
虽然文笔提升了不少,但比起许地山这篇《落花生》,那就是差得十万八千里。</p>
……</p>
“你好,我是文学网的编辑王晶斌。”</p>
这时。</p>
有一位网友添加陈易的微聊。</p>
陈易点击通过,并回复:“你好,王老师,小谢老师跟我说过。”</p>
一般文学杂志的编辑,大都称呼老师。</p>
“呵呵,小谢老师可是说你文章写得好啊。”</p>
“小谢老师夸奖了,就是随便写写。”</p>
“最近有没有什么大作?”</p>
“大作不敢当,倒是写了一篇。”</p>
说着。</p>
陈易便将刚才写的散文发了过去。</p>
看到陈易发过来的文章,王晶斌显得非常感兴趣。</p>
要知道。</p>
小谢老师与王晶斌是同学。</p>
当年小谢老师的情况,王晶斌最为清楚。</p>
能被当年他们戏称为紫荆一枝笔的小谢老师称赞,这位同学的笔力绝对不凡。</p>
只是王晶斌一扫之下,却是让他有一些错愕:“这篇文章……”</p>
皱了皱眉。</p>
这篇文章也不是写得不好。</p>
如果是平常普通作者投稿,如此水平的文章还是可以的。</p>
况且,对方还是大二中文系的学子。</p>
能有这样的水平,已经非常不错了。</p>
可王晶斌是谁。</p>
这样水平的文章他见得多了。</p>
更何况。</p>
这还是小谢老师推荐,他之前还一直期待呢。</p>
结果。</p>
期望越高,失望也大了一些。</p>
“写得非常好,这篇散文我们《文学报》可以录用,价格为千字150元。”</p>
虽然有些失望。</p>
但想了想,王晶斌也没有过于追究。</p>
小谢老师毕竟在当老师了,照顾一下自己的学生也理解。</p>
“谢谢王老师。”</p>
陈易点头。</p>
果然。</p>
这些天大量的阅读,这使得自己的文笔得到了增强。</p>
这般写出来的文章,已经达到了千字150的地步。</p>
明显比之以前强多了。</p>
不过虽然陈易内心有些兴奋。</p>
但现在他正缺钱的时候。</p>
随即便说道:“抱歉,王老师,刚才这篇是我同桌李信写的,这篇才是我写的。”</p>
说罢。</p>
陈易便将抄下来的《落花生》再次发给了王晶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