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糜汉 > 第六百九十八章 陆逊献计 荆州躁动

第六百九十八章 陆逊献计 荆州躁动


  不久前江东重臣张昭,被孙权以“不敬”的理由,罢黜一切官职。  在张昭这位元老托孤重臣失去一切职务后,后来居上的陆逊,就隐隐间成为了当今江东众臣之首。  可自大朝会开始之际,位列众臣之首的陆逊,就一直未发一言。  站在前列的陆逊,距离孙权并不远,孙权能够很清晰地看到他脸上的神色。  方才孙权也一直在观察着陆逊的神色。  孙权对陆逊是抱有厚望的,他不希望陆逊如其他大部分朝臣一般未战先怯。  让孙权感到慰藉的是,陆逊并没有辜负他的厚望。  只是孙权也一直未从陆逊的脸上,看出其他什么异样的神色,例如棋逢对手般的激动?  平静,陆逊从始至终,他的神色就如一汪清水般平静。  这一点,孙权是感到不解的。  而现在正是孙权解开心中疑惑的时候了。  因为这一刻大殿内的所有人,由于孙权的话,都将目光注视上陆逊的身上。  这份沉甸甸的盼望,陆逊没办法不接,也不可能再继续做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  在众人期望的目光下,陆逊手持芴板缓缓来到大殿中央。  迎着孙权期待的目光,陆逊开口朗声说道:  “臣以为,糜此来,是为东征。”  陆逊的第一句话,直接为糜的东行定下了基调。  而他的这句话,也让大殿内众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陆逊作为当前东吴军方的第一人,更是东吴能攻下合肥的第一功臣,他对局势的判断,给朝臣带来的影响是不同凡响的。  一时间,满殿朝臣心中紧张的情绪被无限放大,好似下一刻糜的兵锋,就会触及到他们的头顶一般。  不过孙权这时的心情,反而平稳了下来。  因为孙权察觉到陆逊在说这一句话时,他的脸色依旧平静。  孙权深知陆逊不是妄自尊大的人,他在认为糜是为东征而来时还能保持镇静,说明他的心中已经有了谋划。  果不其然,陆逊紧接着又说道:  “然臣以为,糜并不会急着动刀兵。”  当陆逊的这句话传遍大殿后,殿内众人包括孙权的脸上都浮现了诧异之色。  很快班列中就有一位大臣出来问道:  “伯言此言何意?  既然伯言认为糜贼怀狼子野心而来,而以糜贼往日表现,他又岂会率六万精锐而安居,临荆襄万里疆土而息战乎?”  出来表达不解的大臣是为步骘。  步骘字子山,徐州临淮人士。  步骘早年迁居到江东避乱,担任孙权主记,后任海盐长。  由于是孙权的亲信,步骘的升迁过程相当快。  加上步骘本人的才能不俗,在镇抚交州及平定各地叛乱方面,都曾立下过许多功劳,故而孙权在称帝后,就拜步骘为右将军。  以步骘的过往来看,他无疑是一位知兵的人。  而建安二十四年以来,天下间凡是知兵之人,谁又没有对糜深入研究过呢?  步骘就是目前东吴朝内,出名的“糜通”之一。  以步骘对糜的了解,步骘认为糜身上有着年轻人那种显着的锐气。  遥想建安二十四年至今,不过七年左右的时间,可糜却接连打出了公安之战,西城之战,襄樊会战,梁州会战,及关中会战等着名战役。  由此可见,糜绝对是个闲不住的人。  像这么有锐气的人,陆逊却说他在率军到达荆州后,不会马上对江东发动进攻。  步骘自然是不信的。  不止步骘不信,很明显朝内许多人也对陆逊的看法表示质疑。  而面对步骘的疑惑,陆逊在对着御座上的孙权一拜后,便转身面对群臣说道: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按常理而言,今糜因北伐之势以乘吴,易使人震恐,正席卷之时也。  然北伐之后,汉军将士疲劳,不可便用;  加荆州残破许久,水军不治,糜所带六万军士,大多为梁益劲卒,兵疲之下,陆战尚且不豫,况水战乎?”  当陆逊说完以上的话后,见朝臣中还有许多人脸上带着忐忑的神情,他便又接着说道:  “关中之役,非小战也;糜虽胜,然破军杀将,致仓廪空虚,百姓流离,数年难以恢复元气。  反观我军,休养数年,合肥一役,折损甚微又扩地千里,正是兵精气盛之际。  故彼有乘胜之势,我却有天时之优,一胜也。  再者:  彼革新军制,五兵虽利却将易兵新,军力未复,二胜也。  彼擅陆战,我精水行,大江荡荡,护我疆域,三胜也。  洛阳、黄河、义阳、江陵,彼各当有守,势分为四,而我军专力为一,四胜也。  从会稽至吴郡,稻田万亩,若彼趣江夏,熟稻千顷,为我之后,可支数年,五胜也。”  “我军有此五胜,以糜之才,又岂会因一时锐气,而骤起大兵乎!  纵糜似当年曹操目空一切,执意东征。  我军有此五胜在,臣亦有信心,令糜步当年曹操之后尘!”  当陆逊洋洋洒洒地说完心中韬略后,满殿众臣的脸上都流露出震惊之色。  就是孙权也难以掩饰内心惊讶,不自觉地在御座上站起身来。  “操虽拖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不知怎么的,听完陆逊的献策后,孙权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十数年前的那个午后。  那一年曹操率二十万精锐南征,那一日殿内气氛亦如今日这般沉重,不安。  可就在众臣皆束手无策之际,却出现一白衣纶巾之英雄。  他就如今日的陆逊一般,脸带沉稳的为殿内的孙权及众臣分析时势,辨明利害。  “仅请精兵三万,瑜愿为将军破之!”  最后那人更是以一句豪气盖天的话,为上百江东君臣定下了抗争的基调。  “公瑾......”  孙权控制不住地,喃喃念出了那人的名字。  同时孙权看向陆逊的目光,也变得愈发热切。  不仅孙权,当年曾参与过那场决定江东生死存亡议会的大臣们,现在他们都用一种怀念,惊喜的看着陆逊。  难道陆伯言,真能与公瑾相比乎?!  当这个想法在心中浮现时,众臣心中的不安感瞬间被驱散了不少。  不知过了多久,当孙权从震惊和缅怀的情绪中回过神来后,他对着殿中的陆逊问道: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