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杨的详细解释下,潘教授接受了陆杨的建议,让一部分人筹备实验室,一部分人研究陆杨提出的新课题。</p>
就当是锻炼团队磨合了,潘见伟没想过会出成绩。</p>
毕竟这年头,高科技公司都在各种研发,每年投入的资金数以百亿,但出的成果却很少。</p>
国内的科技公司基本上都是处于追赶国外的状态,要说原创出什么黑科技,那还真比较少见。</p>
毕竟近代以来,工业系统、技术系统是由外面主导下积累起来的,外面就好比一座大山,我们研发的科技,只是那山上星星点点的树木。</p>
有一些技术,已经赶上外面,甚至已经超越外面,但大部分技术基础还是来自外面的技术系统,如果外面把一些梯子给抽掉,比如某些材料、高精尖机器断供,这就会导致一些严重后果,光刻机就是例子。</p>
而且去询问一些专业的研究员,就会知道到底有多少领域面临卡脖子危机。</p>
有可能一个发动机,我们是能造出来,甚至和外面一模一样。</p>
但在使用的时候,就各种不对劲,寿命没别人的长,性能没对方好。</p>
这最根本的可能是材料不过关,零件的精度不够等等。</p>
一些精密仪器,零件可能就超过几万个,要将这些零件组装在一起,丝毫没有差错,不是简单的事情。</p>
陆杨现在取得的成绩,其实也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很多设备都是采购的国外产品。</p>
也就这些电子产品在汽车、手机等多个领域使用。</p>
产量非常大才没有因为陆杨使用,被临时涨价导致影响生产,增加成本。</p>
潘教授了解实际情况,没想过短短几周,就能出什么成果。</p>
在他看来,等半个月或者一个月,量子通讯实验室建立好,大家就要去研究量子通讯了,这次就算是配陆杨疯一次。</p>
反正金主花钱,他们领工资。</p>
不过陆杨倒是信心十足,这次的研发难度没有想象中那么大。</p>
量产的问题目前不需要考虑,陆杨也考虑不了这些问题,先把实验室版本研究出来,以后成立专门的实验室,甚至和别的大公司合作。</p>
让对方找专家想办法将这些技术量产,陆杨可以将技术授权,一起合伙做生意。</p>
具体找谁合作,后面调查一番才好做决定,现在要做的是找个地方做实验。</p>
他也只能请教潘教授,作为资深教授,人脉关系自然不能小瞧。</p>
得知陆杨需要的实验条件后,几个电话就在魔都复大和交大都找到实验室,里面的设备有很大一部分能满足陆杨的需求。</p>
</p>
只不过这些实验室目前都有项目,潘教授只能帮着争取和一些项目组公用设备,他们临时租用了一间实验室,要用某些设备的时候,就去别的项目组使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