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富见终于有人猜出来,便点了点头,道:“不错,正是政令。”</p>
“家师曾言,策论既然是为国献策,那便只需要搞清楚当今大乾遇见了何种困难,再根据问题,给出答案即可。”</p>
“而这问题,便藏在朝廷历年来颁布的政令当中。”</p>
此言一出,就连仁宣皇帝都来了些许兴致,道:“那你且说说,你那恩师,究竟是如何分析朝廷政令的。”</p>
“诺!”</p>
“恩师曾得到朝廷近三年来颁布的三百余条政令。”</p>
“除去一些零散琐事外,恩师发现,其中近乎两百条,与北境战事有关。”</p>
“剩下的一百余条中,占大头的是征调各地粮食的政令,随后便是铁矿,桐油,布匹。”</p>
</p>
“粮食、铁矿、布匹乃是备战刚需,而桐油则可用来润滑刀剑,适用于严寒天气。”</p>
“再搭配上那两百余条有关北方战事的政令,不难看出,圣上要在近年对北方大燕用兵。”</p>
“且用的并非是小规模骚扰的奇兵,而是想要堂堂正正,从崖余山脉打过去!”</p>
“这么一看,除去国战外,别无他法。”</p>
沈良富一番话说完,整个乾德殿内,早已是鸦雀无声。</p>
魏青表面平静,但收缩的瞳孔却暴露了其内心的震惊。</p>
杨槐闭上双眸,作小憩状,实则双手微微颤抖,显示其内心并不平静。</p>
就连高居龙椅之上的仁宣皇帝,也是眉头微皱,做沉思之状。</p>
“这世间,竟有如此大才!”</p>
“按照这个法子,若是我等寻来北燕近年来的政令,岂不是也能分析出他们的意图?”周难如是道。</p>
这番话,看似没说什么。但实际上,已经从侧面表明,方才顾北川的一番猜测,全部命中!</p>
“非也!”</p>
“这些年来,我等北伐之意图过于明显了些,与北方边疆相关政令,竟多达两百余条,这样一来,怕是是个人都知晓我等要对大燕动兵。”一身材魁梧,虎背熊腰,而又神情坚毅的武将站出身来,如是说道。</p>
此人乃安北将军,卫子央。</p>
算得上是近些年来涌现的将星,曾于镇北王军中历练,后又立下大功,这才能位列三品安北将军!</p>
且大乾情况特殊,四方将军之中,又以北方为最。</p>
再加上其年岁便不大,不过三十出头。</p>
算得上是前途无量!</p>
之前一直未曾说话,只因会试乃是文官之事,与他这武官并无干系。</p>
可现在,既然涉及到对大燕动兵,他便来了兴趣。</p>
“不过,分析政令这法子,应当有些作用。就算看不出北燕的具体意图,却也能看个大概方向。”</p>
“数年前我大乾便陈兵玉门关,大有和大燕鱼死网破之势。”</p>
“可这些年来,大燕除却一昧退避,并无其他反应。”</p>
“着实有些…怪异。”</p>
“若能得其政令,分析一番,怎么着都是好的。”</p>
身为武将,发表完专业看法后,他便拱手后退,回到了武将行列当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