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勋贵从孝慈县出发,和皇帝车驾一起回转都中。</p>
行进的速度慢到让人烦躁。</p>
当然,烦躁的只是一众开国勋贵。</p>
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除了赶路就是祭祀。</p>
还有一半时间景顺帝都在,他们都要随侍驾前。</p>
这就导致,他们的时间十分碎片化。</p>
再加上偶尔聚在一起,还各执一词。</p>
直到现在也没能商量出个像样的对策来。</p>
东海郡针对之事,就这么悬在那里。</p>
让有海外生意的开国勋贵,都损失惨重。</p>
每天都是一脸的苦相。</p>
但别说!</p>
倒是很符合丧礼的气氛。</p>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为了老太妃伤心。</p>
“王爷,要不咱们就答应了吧!”</p>
南安王府来祭吊的,是二房的嫡子霍应焕。</p>
他在都中任京营游击,是南安王府在都中的代言人。</p>
南安王府虽远镇交趾,却也是海外生意最多的勋贵之一。</p>
他们打着从江南到交趾的旗号,实则将货物运往南洋。</p>
以期换取更多利益。</p>
此时他悄悄的凑到,刚从御驾前回来的北静郡王车驾旁,又低声说道:</p>
“咱们保举李守中入阁,圣上八成不予理会,到时候我们也算尽了力。”</p>
显然,海外有生意的都已经急了。</p>
霍之焕其实还算好的,毕竟他家的船队大多是自己的。</p>
但他都有些沉不住气了,更何况那些有商队附在名下的勋贵?</p>
早就请托多次,真的已经耗不起了。</p>
“这阵子忙于国丧,一直也没法静下心来细说,眼看到了都中,咱们坐下来再好好商议一下。”</p>
北静王的声音依旧不紧不慢,可惜很难让人在宁静心神。</p>
“唉!”</p>
霍之焕重重一叹,回头看了看一众期待的眼神,道:</p>
“王爷得圣上垂青,赐予的财货田亩无数,可我们这些老亲若无海外的买卖,不少都要断顿,实在扛不住了。”</p>
南安王府虽然不至于此,但霍之焕也不是在胡说八道。</p>
他说的正是不少勋贵的真实情况。</p>
随便翻开历史,看看各个朝代的初期。</p>
不难发现,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是高度集权的。</p>
这时候的勋贵,都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p>
也是国家的顶层势力。</p>
他们手握兵权,向外开拓,对内镇压。</p>
掌握着国家大部分话语权。</p>
但随着王朝发展,国势逐渐稳定,</p>
勋贵们有了高官厚禄,也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p>
再加上,占领的地盘需要有人管理。</p>
教化民众,治理内政。</p>
这时候,就要开科取士,以从天下选取人才。</p>
任用的文官越来越多,士林就逐渐发展壮大。</p>
慢慢的,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p>
此消彼长之下,勋贵的权势就会慢慢走向衰落。</p>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勋贵集团就会逐渐失去话语权。</p>
一点点走向没落。</p>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需要几代人的更替。</p>
不思进取的勋贵,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权被剥夺殆尽。</p>
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p>
当然,高瞻远瞩的勋贵也有。</p>
如贾家前两代的国公,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p>
他们建立族学,让族中子弟投身科举。</p>
以期延续家族的荣耀。</p>
但这样高瞻远瞩的人,终究是少数。</p>
丝毫影响不到大势所趋。</p>
大魏传承至今,到景顺帝已经第三代。</p>
国土版图基本已经定型。</p>
现在的大魏,正值国家的转型期。</p>
很少再对外用兵。</p>
对外政策上,基本已经转为守势。</p>
开国勋贵传至第三代,甚至第四代。</p>
超品的爵位已经越来越少。</p>
不少勋亲贵戚为了维持体面,已经开始入不敷出。</p>
为此,他们纷纷想办法开源节流。</p>
节流终究还是有穷尽的一天,开源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p>
而勋贵们此时依旧手握重权,处于权力的上层。</p>
捞钱的办法,实在太多。</p>
但大多数人的方式都很简单粗暴。</p>
有的囤积土地,顺便放贷收息。</p>
有的出海走私,获得丰厚利润。</p>
甚至还有的暗通塞外,以盐铁粮食换取利益。</p>
总之,这些勋贵的选择。</p>
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p>
也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p>
像贾家这样老实的,已经少的出奇。</p>
当然,也可能是贾府的爷们连这个意识都没有。</p>
只能坐吃山空,等着穷途末路。</p>
除了贾府,还有北静王也是个例外。</p>
北静王府当初拒绝了封地,换来皇帝的信任。</p>
即使到了现在,景顺帝也要厚待。</p>
以彰显皇家对此举的认可。</p>
虽然放弃了实封,但食邑万户给的可不虚。</p>
再加上,宫里有什么稀罕物,也都想着他。</p>
三五不时就有赏赐降下。</p>
北静王府仅靠这些,就比别家的境况滋润太多。</p>
水溶身上的装饰,家中的器皿等等。</p>
一应吃穿用度,大多都出自宫中贡物。</p>
比起忠顺亲王这个皇帝的亲弟弟,也丝毫不差。</p>
这里面有很大程度,是作为勋贵中的标杆。</p>
用来给天下人看的。</p>
但不得不说,一应封赏也都是实打实的。</p>
听到霍之焕的话,北静郡王沉默半晌,才道:</p>
“再有三、四天就到都中,那时若还是没有别的主意,咱们就直接答应他。”</p>
</p>
霍之焕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p>
“王爷英明,只要不拖下去就好!”</p>
说完左右看看,才低声道:</p>
“我就说,就算保举之后,引起圣上不满,也不会拿咱们怎么样的!”</p>
虽然勋贵已有衰落之势,但如今大魏的兵权还有大半在他们手中。</p>
霍之焕的自信就来源于此。</p>
何况,法不责众。</p>
就算景顺帝不满,也是对李守中影响最大。</p>
若是想动开国勋贵,一个两个或许问题不大。</p>
但对整体下手的可能性很小。</p>
北静郡王听到他的话,对此却不置可否。</p>
其他勋贵手握兵权,又有盈利的手段。</p>
可他看似风光,却只能靠皇帝施舍。</p>
这也是他迟迟不表态的原因!</p>
别的勋贵不同意,只是因为不涉及自己的利益。</p>
没必要因此引起皇帝防备,断绝上升的空间。</p>
但北静郡王看似犹豫不决,实则就是不想同意。</p>
因为他和别的勋贵不同。</p>
一没封地,二没兵权。</p>
只能依靠皇帝!</p>
若是引得皇帝不满,别人可能不会怎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