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五十八章 李守中升职记

第五十八章 李守中升职记

赔罪不诚心这事,冯一博自然是成心的。</p>

明眼人都知道。</p>

只有两边增值立场一致,才有共同的利益。</p>

所以他和薛家结了亲,与其说是为了和贾家修好。</p>

不如说是和王家联了姻。</p>

当然,联的是他恩师李守中。</p>

这一文一武。</p>

就是景顺帝为四王八公等勋贵世家,立的两个标杆。</p>

你若能懂,就速来投。</p>

而贾家,却是太上皇的铁杆。</p>

所以,冯一博觉得。</p>

和好没问题,但也不能太好。</p>

因为,李守中就快进京了。</p>

冯一博这批新科进士授官不久,李守中就升任南京吏部尚书。</p>

原南京吏部尚书则调任至南京兵部。</p>

而这两日,礼部尚书王宾州又因故调任南京吏部。</p>

算是半发配性质的。</p>

所以,不问可知。</p>

李守中不日就将进京,继任礼部尚书一职。</p>

这一系列操作看似纷乱,实则也都有迹可循。</p>

一切的根源,还是倭寇滋扰江南的事。</p>

早在倭寇流劫江南之时,工部右侍郎赵文松就发现问题。</p>

他上疏力陈防倭之事,还提出七点意见。</p>

第一,派人祭祀海神。</p>

第二,令有司收埋尸骨避免瘟疫,并减轻当地徭役。</p>

第三,增募水军,修建战船。</p>

第四,增收江南田赋,苏常熟等地预征三年。</p>

第五,令江南士绅捐财自救,等平息倭患后,或论功,或抵罪。</p>

第六,派重臣巡视江南军情。</p>

第七,招抚通番旧党、盐徒,从倭寇内部瓦解。</p>

赵文松这道奏疏一上,兵部很快给出意见。</p>

认为一、二、三、五、七皆可用,四、六两项不可行。</p>

景顺帝正因倭寇之事大发雷霆。</p>

见兵部根本没什么建设性意见,当即下诏申斥。</p>

还借此罢免了兵部尚书聂辛。</p>

礼部尚书王宾州见此,立刻支持赵文松全部所奏。</p>

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患。</p>

景顺帝当时问首辅张松越。</p>

若依此,该派何人祭海神和督师江南。</p>

赵文松是张松越一派的人。</p>

听到景顺帝问询,他顺势提出谁上疏,谁去办。</p>

于是,赵文松领了祭告海神兼督师江南防倭事。</p>

若是他真按照所奏行事,也许就没了后来的事。</p>

可等他到了江南。</p>

也不管倭寇,就先去祭祀海神。</p>

这种祭祀,自然毫无意义。</p>

而且劳民伤财,重扰地方。</p>

他到任以后,就是借此疯狂敛财。</p>

不论是祭祀,还是纳捐。</p>

只要涉及钱财。</p>

无论公私,一概送至他的私宅。</p>

一时间,整个江南为之困弊。</p>

弹劾的奏疏堆满了景顺帝的御桉。</p>

开始的时候,景顺帝还寄希望于他能把倭寇剿了。</p>

可他除了几次虚报战功,压根毫无进展。</p>

看了龙鳞卫的秘折,景顺帝立刻下旨召回。</p>

可赵文松还在回京的路上,又有了倭寇攻打南京之事。</p>

这一下,景顺帝彻底炸了。</p>

之后就是江南官场的大地震。</p>

先是南京兵部空出个缺来。</p>

南京吏部尚书也受了牵连,被调到南京兵部。</p>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