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这些日子,可把景顺帝累得够呛。</p>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他每天都要进行各种仪礼。</p>
初一当天,更是在太庙、世庙等处。</p>
举行了几场盛大的祭祀仪式。</p>
一场场祭祀下来,简直要了他半条命。</p>
而且他还比别的皇帝要多一项,就是去东宫拜见太上皇。</p>
这个皇帝做得,跟孙子似的!</p>
当然,后宫也是忙的不可开交。</p>
凡封诰的命妇,都要入宫觐见。</p>
由她们代表天下女子,向皇太后、老太妃、皇后。</p>
按照仪礼进行参拜。</p>
新年尹始,朝廷还要举行一次大朝会。</p>
介时,众藩属、四夷等,都要觐见皇帝。</p>
同时进行朝贡。</p>
大魏的外交策略,就是:</p>
八方有贡,万国来朝。</p>
这可并非只是为了虚名,而是有更大的作用。</p>
对于大魏来说,只用些许甜头,就和周边确立了宗藩关系。</p>
当然,这“些许”两字确实是对大魏来说。</p>
对于那些小国,简直是“天大”的好处了。</p>
这次的朝贡还出了些问题。</p>
倭国竟来了两支使团,在津门差点打起来。</p>
原来这两支使团,一支是足利幕府派遣。</p>
带了足足两船贡品。</p>
另一支则自称倭王派遣,由藤原氏朝贡。</p>
按照规制,也有两船。</p>
两伙人都说自己才是正统,请求大魏朝廷做主。</p>
津门卫的人不敢耽搁,便上报了鸿胪寺。</p>
鸿胪寺又上报礼部。</p>
礼部让两拨人都先到都中,再做分辨。</p>
还有人提议干脆让他们一起朝贡算了。</p>
但礼部坚决反对。</p>
李守中表示:</p>
此例若开,怕以后每个国家都能来几百个使团了。</p>
景顺帝也许是物伤其类,一样不同意一国有两个使团。</p>
非要分出个一二来。</p>
今日是大朝会之后的第一次朝会。</p>
太极殿前,百官都穿着朝服,按常仪行礼侍班。</p>
冯一博也提前得了通知,此时就立于临近太极殿门口的柱子旁。</p>
今日朝会的议题,不知为何把他排得很是靠前。</p>
还没站多久,就听到宫人持诏宣读:</p>
“今有翰林院侍讲冯渊,钦差巡江南倭寇及练兵事。”</p>
“短短数月,练兵三千,大战两场,斩敌近万。”</p>
“江南倭寇之忧解矣!此数年未有之功也!”</p>
接下来都是,一大段一大段的夸赞。</p>
直到冯一博听得面红耳热,才听宫人说了最重要的事。</p>
“现,擢冯渊为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兼,鸿胪寺右少卿,专司海外一应事务。”</p>
</p>
礼部有主客、仪制、祠祭、精膳,四个清吏司。</p>
其中主客清吏司的职责,听起来和他兼任的鸿胪寺差不多。</p>
都是负责接待外宾的一应事务。</p>
但实际上,却有很大区别。</p>
礼部是政务部门,负责管事。</p>
主客清吏司主要负责策划接待流程之类。</p>
而鸿胪寺却是执行部门,负责做事。</p>
也就是接待的具体事宜,是他们负责的。</p>
当然,冯一博这个职司就很有意思。</p>
既负责制定流程,也负责具体接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