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来说,应该是初二那天。</p>
新婚夫妻再正式回门。</p>
不过新鲜的果蔬刚摘下来,冯一博就又填了些各色礼物。</p>
带着媳妇提前回了娘家。</p>
到了荣府,夫妻俩先从侧门到梨香院。</p>
一起见过丈母娘。</p>
说了会儿话,宝钗就跟着薛母,一起去了后宅。</p>
拜见一下贾府长辈,尤其是史老太君。</p>
冯一博则顺着夹道过去,绕到正房拜见贾政。</p>
说起来,贾政也是才回来没两天。</p>
八月份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p>
贾政被皇帝点了学差,</p>
而且是外放崖州。</p>
也就是冯一博从流求回来的时候,贾政差不多刚从家出发。</p>
当时圣上在朝会上钦点,说他人品端方,风声清肃。</p>
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p>
可任谁都明白这是个苦差,唯有贾政将这当做夸奖。</p>
喜滋滋的接了下来。</p>
督学御史又称学政,每省一人。</p>
一般是在翰林、科道、部属官员等进士官中选派。</p>
掌全省学子,负责岁、科两试。</p>
只是崖州偏远,还多是用来发配之地。</p>
哪来几个学子供他提点?</p>
而且,贾政虽然是工部员外郎,正经的部属官员。</p>
可他却并非进士出身,而是蒙祖宗荫庇。</p>
按理说,由他出任学政,并不能服众。</p>
只是崖州学政,大家却都敬而远之。</p>
自然没人会说他不合适。</p>
于是贾政八月从都中出发,走水路到泉州。</p>
再从泉州坐船,前往崖州。</p>
可他兴致勃勃的刚到地方,屁股都没坐热。</p>
又被一道旨意召回。</p>
说是恩准他回家团圆,过了年再上任。</p>
于是,贾政又立刻坐船往都中回返。</p>
直至这几日,眼看都要过年了。</p>
方才到家。</p>
冯一博被带到书房的时候,屋里不止贾政一人。</p>
还有宝玉、贾环、贾兰三个也在。</p>
“见过叔父,近一年时间没见,叔父清减了许多啊!”</p>
冯一博一看,贾政又黑又瘦。</p>
显然是在海上风吹日晒,没少遭罪。</p>
贾政倒还有几分自得,笑着道:</p>
“为圣上办差,自当殚精竭力,只是我这几月都在路上,舟车之间却有些劳形。”</p>
冯一博接口道:“为国效力,也当注意身体。”</p>
两人一边寒暄,一边往里走。</p>
“见过冯大哥!”“见过叔父。”</p>
三个小的也上前见礼后,便在一旁垂手侍立。</p>
贾政和冯一博则分宾主落座。</p>
等下人上了茶,贾政便笑着道:</p>
“一博你来得正好,我正考校他们几个,你这个探花也给他们提携一二。”</p>
贾政整整三个多月,几乎都在海上漂泊。</p>
人都差点散架了。</p>
这几日在家好生歇息,才刚缓过来一些。</p>
今日兴起,就想要拿自己儿孙练练手。</p>
以备年后再去崖州,能适应学政之职。</p>
冯一博听他邀请,笑着点头。</p>
随后贾政就开始对三人一一考校。</p>
宝玉所学,止于四书。</p>
其中《学》、《庸》、《二论》,都还能背得。</p>
等到了上本《孟子》,宝玉就开始卡壳。</p>
若贾政凭空提了一句,他就接不上来了。</p>
至下本《孟子》,更是一句也背不出。</p>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很容易。</p>
《学》也就是《大学》,只有一千七百多字。</p>
《庸》自然是《中庸》,有三千五百多字。</p>
《二论》是指上、下《论语》,字数堪堪过万。</p>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p>
这字数也不算多啊?</p>
但四书的学习和背诵,还要加上朱子的注解。</p>
也就是《四书章句集注》。</p>
全加起来,十万字都不止!</p>
所以宝玉虽然看似不学无术,但其实基础还是不错的。</p>
贾政考完,并没做什么评价。</p>
只是继续考校另外两个。</p>
贾环也已经完成了启蒙,开始接触四书。</p>
但显然,《学》、《庸》都还夹生。</p>
更不用提《二论》和《孟子》了。</p>
只绊绊磕磕的背诵了几篇,贾环就讪讪的卡在那里。</p>
贾政连提问都懒得再提,只叹了口气。</p>
就转而考校贾兰。</p>
贾兰早将《三》、《百》、《千》背得滚瓜烂熟。</p>
《三》、《百》、《千》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p>
学童开蒙专用。</p>
对贾政的提问,贾兰答的有板有眼。</p>
从头到尾,没有丝毫错处。</p>
再问了一嘴学习进度,才知他已经学了《学》、《庸》。</p>
毕竟年龄还小,贾政也没报太大希望。</p>
只随口一问。</p>
没想,贾兰虽还不如宝玉,却也比贾环要熟上太多。</p>
这让贾环更是无地自容,头都不敢抬起。</p>
形容越发猥琐。</p>
三人都考校一番之后,贾政没有急着训斥。</p>
他笑着看向冯一博,问道:</p>
“一博觉得如何?”</p>
冯一博先看向最小的贾兰,笑着道:</p>
“兰儿虽小,但已经有了几分气象,和平日一样行止有度。”</p>
最近由于李纨忙于贾府俗务,倒是有阵子没到冯府。</p>
今天看来,贾兰的基础打得很好。</p>
再过一阵子,应该就能追上宝玉了。</p>
说到这里,冯一博话锋一转,又绕到了贾政身上,道:</p>
“想必是以叔父作为榜样,才会有几分端方在其中。”</p>
贾兰闻言,还有模有样的拱手,谦虚道:</p>
“叔父过奖,兰儿愧不敢当。”</p>
贾政见此,抚须微笑。</p>
显然对自己这个孙子也很满意。</p>
不过随即又摆了摆手,叹道:</p>
“兰儿小小年纪就没了父亲,倒也不是学我。”</p>
说到此,他看向冯一博,继续道:</p>
“怕是常跟亲家公,才多了分端方,却也少了些烂漫。”</p>
贾兰平时一板一眼,像个小老头似的。</p>
但他并非是在学贾政,又或是李守中。</p>
而是因为李纨一再告戒,让他不要学宝玉和贾环。</p>
这就导致,贾兰的行为,在很多时候都和两人是相反的。</p>
不过,凡事都有利有弊。</p>
也正是因为李纨的教导,才让贾兰开蒙更早。</p>
基础更是十分牢固。</p>
贾政很少插手贾兰的事,只以为贾兰经常去冯家,是跟着外祖父李守中学的。</p>
这才有此一言。</p>
冯一博听贾政提起贾兰父亲,就附和道:</p>
“可惜天妒英才,珠大哥若在,兰儿定然要活泼些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