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一路向北,郑克臧也一路观看,农田里已经灌满水,老农门挥鞭赶牛,田间地头里,到处都是弯腰忙碌的身影。</p>
</p>
田埂上一群孩童,一边奔跑嬉闹,一边唱着诗词童谣,“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路水田放水声……”</p>
马车一路飞速行驶,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是铜山城百姓和朱天贵部下的驻点。</p>
朱天贵等人早已带着红薯苗和马铃薯苗在此等候多时。</p>
推广红薯和马铃薯最大的阻力其实还是老百姓。</p>
百姓没有听说过红薯这个作物。</p>
他们都不愿意种植,害怕这种东西没有收成。</p>
种植水稻和小麦,农忙时候,恨不得早晨天不亮就干活。</p>
百姓也没有余力,加之他们又别的选址,也不会冒着风险,去种植一种陌生的作物。</p>
因而红薯和马铃薯的种植只能暂时靠军屯了,等这批高产作物成熟了,再在《东宁日报》大肆推广,有了成功的桉例,推广才能水到渠成。</p>
郑克臧望向朱天贵:“尊士,红薯和马铃薯就拜托你的部下种植了,你们平时就在这边训练吧,正好可以照看农田。”</p>
朱天贵在回来路上就被郑克臧告知,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他,事关千秋万代。</p>
原来,是种红薯呀!</p>
红薯很早就流入福建,但没有大规模种植,他这个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是有见过的。</p>
没想到郑克臧让他种这种名不见经传的玩意,一开始他还有点抗拒。</p>
直到郑克臧说配合海鸟粪,亩产能五千斤以上。</p>
这一说,朱天贵直接服了,说种就种。</p>
“殿下,请放心交给属下。”朱天贵拍着胸口保证道。</p>
“尊士,能不能改变夷州岛缺粮少食的局面,就看你们军屯的情况了,请务必认真对待。”郑克臧语重心长道。</p>
很快,在郑克臧的监督下,十亩地的红薯和马铃薯不一会就种好了,剩下问题的就交给时间了。</p>
预计1680年8月左右第一批高产作物成熟,等就好了,他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了。</p>
......</p>
春耕落下帷幕,郑克臧给自己放了三天的假期,不管国事,只管家事,每天就和陈妃游山玩水,好不乐哉。</p>
天气好了,便去东宁军校看看球赛,二期学员把足球联赛这个美好的传统保持了下去,有第一期学员言传身教,他们的技术普遍都还不错。</p>
看到兴头上,郑克臧还会亲自下场比划比划。</p>
校长亲自下场,这些小学员也懂事,只要有好机会就给郑克臧塞过去。</p>
那么问题来了,郑克臧的射门对守门员的演技考验就很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