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政向卫辰讨要卷子,并不是说要看卫辰以前考试的试卷,而是要看卫辰的诗文。</p>
大周士子通常都会预备这样一份卷子,选取自己最满意、水平最高的诗文誊录在上面,随时备师长查阅考校。</p>
有时候,就是这么一份薄薄的卷子,就可以成为一名士子平步青云的晋身之阶。</p>
卫辰学习四书才不过半月,虽然已经将四书全都倒背如流,但也只能算是粗通经义,想要靠这点儿学识作出一篇像样的时文来,却是有些难了。</p>
而且卫辰早有耳闻,本省学政王文清乃是庶吉士出身,在翰林院三年期满之后,散馆出任御史,后由天子钦点为江南道学政。</p>
这等人物,称一句学贯古今、文章华国都不为过,眼界必然不是一般的高,卫辰的时文想要得到他的青睐,无疑是难上加难。</p>
既然时文不可取,卫辰干脆就舍弃了这条路,一心专攻律诗。</p>
反正卫辰现在才十岁,年纪这么小,不会写时文也是情有可原。</p>
虽然眼下八股文是科考主流,乡试、会试都不考试帖诗,但县试、府试、院试这些考试偶尔还是会考的。</p>
这次学政考校并不是正式考试,因此卫辰也不用严格按照试帖诗的要求来写,只需作一首短小精悍的小诗展示自己的才情即可。</p>
那么,选什么诗好呢?</p>
卫辰当即就在脑海里搜刮了一阵。</p>
首先,文字要平实隽永,不需要太多用典,否则就是班门弄斧了。</p>
其次,要符合自己贫寒学子的身份,主题要乐观向上,不能怨天尤人,满腹牢骚。</p>
确定了这两点之后,可选的范围就缩小很多了。</p>
……</p>
讲堂内,王学政翻开卫辰递上来的卷子,粗略扫了一眼。</p>
卷子用的是上好的竹纸,上面有一首七言诗,还有两行七言对子,这是卫辰觉得只有一首诗太过单薄,拿来填充卷面的。</p>
王学政见那两行对子虽不甚出彩,但合辙押韵,对仗也算工整,当下点了点头,又看向卷子最中间的那首七言诗。</p>
“竹石?”</p>
王学政看见诗题,便知这应是一首咏物诗,不过咏竹之诗他见得多了,这咏竹石之诗,他却是第一次见到。</p>
王学政不由来了几分兴趣,定睛继续看了下去。</p>
不多时,王学政读完全诗,闭上眼细细品味了一番,忽然睁开眼睛,一拍大腿,崩出一句:“好!”</p>
身旁的冯知县见王学政这般欣喜,顿生好奇之心,当下也凑了过去,只见那卷子上用方正小楷写着:</p>
咬定青山不放松,</p>
立根原在破岩中。</p>
千磨万击还坚劲,</p>
任尔东西南北风。</p>
王学政转头笑眯眯地问冯知县:“谭台兄,听闻你师承诗坛大家山农先生,素来颇有诗名,不知你觉得此诗如何?”</p>
冯知县将卷子交还给王学政,意犹未尽地啧啧两声,这才道:“此诗简易明快,言近旨远,实乃难得的佳作!”</p>
王学政微微一笑,不置可否,吩咐手下将卫辰的卷子传阅众人。</p>
众人见王学政和冯知县都称赞卫辰的诗,早就心痒难耐,想要一睹此诗真容,纷纷凑了上去。</p>
这些人里,有衙门的书吏,有宥阳本地的缙绅,还有两位上官的师爷幕僚们,自然不乏识货之人,看到这首《竹石》,一个个都是频频点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