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桥。</p>
木拱廊桥。</p>
始建于公元1090年,北宋元右五年。</p>
这座古桥,前后经历过三次重建。</p>
清乾隆七年、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国二十一年。</p>
分别是公元1742年、1845年和1932年。</p>
大大小小修补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p>
即便如此,在木拱廊桥里面,万安桥仍算不得是命运多舛的。</p>
它甚至算得上幸运。</p>
真正命运多舛的木拱廊桥,早就已经消失在地球之上。</p>
有些幸存于老照片,更多的彷佛从来不曾存在过。</p>
民国二十一年,聂广义的爷爷,还是个只有几岁大的小孩子。</p>
那一年,万安桥第三次重建。</p>
聂广义的爷爷年幼贪玩不懂事,吵吵闹闹倒着冲上了没有造好的桥拱顶端。</p>
一个不留神,直接从八米多高的地方掉了下去。</p>
自由落体。</p>
在桥上作业的木匠,无不惊呼。</p>
却也于事无补。</p>
然后……</p>
那个顽皮的小男孩,毫发无伤地自己游上了岸。</p>
这件事情,很快在村子里广为流传。</p>
有人说,这个小孩命真大。</p>
更多的人,认为这是古桥本身带来的神迹。</p>
在高空落水这件事情发生之前。</p>
村里人管这座桥,叫长桥。</p>
长桥很长。</p>
同类别天下无敌的那种长。</p>
这座桥所在的村庄,被命名为长桥村。</p>
在高空落水事件之后,这座长桥,有了全新的名字——万安桥。</p>
从此,万安桥不再仅仅只是一座桥,还是四里八乡人的信仰。</p>
聂广义的爷爷也因此,和这座桥,有了不解之缘。</p>
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这座桥,一步步成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p>
早在2009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身处偏僻村庄的万安桥,可能并不被大众所熟知。</p>
但有一座木拱廊桥,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说过。</p>
说是家喻户晓也不为过。</p>
它,出现在一幅画里。</p>
一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p>
它,国民度第一。</p>
是国宝级文物。</p>
它就是——《清明上河图》。</p>
用真实的笔触,在五米多长的画卷上,记录了宋徽宗时期,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p>
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汴京城内的建筑特征,都城民生的欣欣向荣。</p>
相比另外九幅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堪称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p>
它,特别接地气。</p>
它,特别真实地记录了宋朝人的市井生活。</p>
它,为后世研究宋朝城市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p>
它,历史价值,甚至高于艺术价值。</p>
和红楼梦一样,《清明上河图》也有专属于它自己的“学派”。</p>
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囊括了社会史、建筑史、交通史、造船史、城市史、商业史、广告史、民俗史、服装史……</p>
画卷中央,那座横跨汴水的虹桥,就是木拱廊桥的典型代表。</p>
然而,汴水上的那座桥,虽然同属木拱廊桥,却也仅仅只是和万安桥建造技艺相似。</p>
万安桥的建造,采用的是木拱廊桥里面,最特别、最狭窄也最成熟的子门类——编木拱桥。</p>
这个子门类,是我国古桥梁类别中的一颗遗世独立的明珠。</p>
全世界就只有浙江和福建交界的地方,还能看到用这种技术建造的桥梁。</p>
倒不是说编木拱桥特别精美。</p>
恰恰相反,编木拱桥,是用最有限的成本,在最艰险的环境,上最实用的技术。</p>
达·芬奇其实也设计过相似的拱桥结构。</p>
这位文艺复兴后三杰之首是母庸置疑的天才。</p>
但达·芬奇在拱桥设计这件事情上的成就,远不及比他早出生几百年的北宋木匠。</p>
达·芬奇的大部分设计,都是没办法落地的。</p>
就像他设计的坦克装机车。</p>
都还仅仅只是一个空想。</p>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却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p>
木拱廊桥,是古代木匠在桥梁建造技艺上的创举。</p>
编木拱桥,更是在极其落后基础条件之下,被逼出来的精妙造桥技术。</p>
用木材编织起拱,运用榫卯结构,把一块块木头衔接起来。</p>
实用才是生活智慧的真谛。</p>
现存的编木拱桥,多半都已经“风烛残年”。</p>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根本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更不会让人觉得惊艳。</p>
很多人从上面走过,还可能会抱怨一句:</p>
这些人的声音,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p>
这也导致了编木拱桥中的绝大多数,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替代了。</p>
在外行人眼里,“垂垂老矣”的木拱廊桥。</p>
却是现代技术,都很难复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p>
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项非遗技艺的人,已经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p>
编木拱廊屋万安桥,多墩多跨,像条龙一样,盘踞在溪流之上。</p>
随着那些曾经出现在老照片里面的三跨、四跨、五跨的木拱廊桥相继消失。</p>
万安桥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座桥、一份信仰,更是活着的历史。</p>
在编木拱桥这个子门类里面,五墩六孔的万安桥,是当仁不让的“现存”世界之最。</p>
只可惜,现存这两个字,被昨晚这场让聂广义的爷爷急怒攻心的大火,烧出了引号。</p>
……</p>
“广义,你今天挺让我震惊的。”宣适坚持由他来开车。</p>
他的原意,是让聂广义好好休息。</p>
养足了精神再回去处理事情。</p>
聂广义却一点都没有要休息的意思。</p>
他不闭眼睛,也不说话。</p>
甚至脸上都没有什么表情。</p>
这样的聂广义,宣适在十几年的相处过程中,几乎都没怎么见过。</p>
“嗯?”聂广义倒是没拒绝和宣适沟通,出声问到:“哪里震惊?”</p>
“你不是对古典过敏吗?”宣适进一步解释:“包括一切和古代、古法有关的元素。上到诗词歌赋,下到吃穿用度。”</p>
“这有什么奇怪的吗?”聂广义反问,“你不也对咖啡过敏了八年吗?”</p>
“我对咖啡过敏,是因为害怕触景伤情。”宣适有心试探,“难道堂堂广义大少,也有什么不堪回首的往事?”</p>
“我没有。”</p>
聂广义明显不是很想深入聊这个话题,宣适就也没有再追问。</p>
一时无言。</p>
忽然的安静,让车内的气氛有点压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