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唐寅在流音阁里,连着挑了好几天,从这个书架找到那个书架,前世后世的书籍翻了个遍,特意选了那些不惹烦忧的,让人看了怡然自得的书籍,并详细列好了书目,足足装了好几个大箱子,又另送了林如海和贾敏一些他们能用上的实用工具书,请阿砚闲时给黛玉顺便捎过去。
阿砚这边接到几大箱书,知道唐寅的“请闲时送过去”都是客套话,他巴不得立刻马上就让林妹妹看到他送来的这些书籍,于是她没等到“闲时”,而是遂了唐寅的心愿,即刻就将这几箱书送到了林府。
这边唐寅知道黛玉收到了书,心里高兴,莫不嘴甜的谢过阿砚这个送书人。
黛玉看见这些书,心境顿时焕然一新,看见女儿高兴,贾敏忙让下人挑两间方位极好的,既能照到阳光,且又冬暖夏凉的屋子,收拾出来,以做放置书本之用,又依着这情形,吩咐人打了几个书架。
黛玉满心喜悦,围着书箱转圈,她一边拿书读着,一边又动了心思,让雪雁将一些雅致的物件添到书房,让整个书房看上去明朗清新一些。
雪雁于是又寻了几个细白瓷的花瓶,选了些淡雅的植物花草,插到瓶子里,如此一摆放,房间内立刻生机盎然。
一番精心布置之后,瞧着这书房,是个十分可心的书房样子了。
雪雁又把架上的书,又归置的整齐了些,忙得脸儿上沁着细汗:“姑娘,咱往后可有的打发时间的了,这么多的书可怎么读的完?。”
黛玉站在书橱前,翻看着已经摆在架子上的一些书,笑道:“谁知道呢,他巴巴的送来这许多。”
细细的看了唐寅列的书目,满满的好几页的纸,顿时让人觉得心里充实了不少,黛玉之前从不以金银为意,也不觉得什么东西可以让人称得上富有,直到看了这些书,才不由得心满意足的轻轻叹道:“打这以后,我可真真儿是个富人了。”
黛玉读书从不贪多,将一本读了,读上个月余,读到心里去,觉得那才是真正的喜悦,在书目和架子上选过之后,她想先挑一本想读完,就一定能读完的,于是选了一本李渔的《闲情偶寄》。
然后黛玉又找了本字典模样的书,有认不全的字,能查上一查,就这两本,再不用多了。
这本《闲情偶寄》黛玉十分喜欢,只觉得读来余香满口,心意宽畅,尤其看到书中那句“乐不在外而在心”的话,觉得十分有道理,她想着也要让自己那颗心“乐”起来,才是真正的自在。
剩下的那些书虽然暂时还不看,但是也摆了整整齐齐在架子上,黛玉时不时还要去翻一翻,摸一摸,徘徊在书海里感觉很是幸福。
这天傍晚时分,黛玉的乳母王嬷嬷带着一位远亲,推着一车新鲜的果蔬上了门。
王嬷嬷本来是贾敏从荣国府一起伴嫁的老人,后来也说了门亲事,只是结婚之后生了女儿,女儿又不幸夭亡,王嬷嬷被夫家撵了出来,又重新被贾敏收留,那时候黛玉刚出生,贾敏身子骨太不好,王氏就正好当了黛玉的乳母。
后来贾敏病重,王嬷嬷也是衣不解带伺候了好一阵,现在贾敏大好了,黛玉也日渐的康健,身边也有本份的嬷嬷,王氏就想着清闲一阵,正好有个远房的侄女叫做细柳的,王氏就搬出了林府。
她依傍着侄女,买了几份薄田,每日里浇花种菜,得闲了约几个婆子抹骨牌,也不贪多,就玩些小的。
王嬷嬷虽然搬走了,她原在林府内的房间,贾敏也一概不让别人住,只要她想回来就回来,权当一门亲戚走动。
王嬷嬷是个心眼实的,自己也没有后人,这些年眼里只当黛玉是个亲的,她心里记挂着黛玉,除了打打牌,余下的时间,她就集中精神侍弄她那几亩小田地,只要刚采摘下来时鲜的瓜果,就想着给黛玉送来。
虽说林府不缺这个,但是好歹也是自己亲手栽种,总比街上采办的看着耀眼些。
现下又摘了新鲜的果蔬,送到林府上来,王氏和贾敏说了好一会子话,又去见了黛玉,她远远看着黛玉借着天光还好,在小亭子里面读着书。
王氏知道黛玉不喜看书的时候有人打扰,就没近前,只远远的望着,又看见路过的丫鬟,让她们帮忙传话给雪雁,莫让姑娘看的时间久了,直叮嘱明白了,王嬷嬷才依依不舍转身走了。
不知道平日里十分依恋的乳母在远处望着自己,现在黛玉每日里起来了,就惦记着去书房里寻觅,虽寻觅着,也是想着先把手里这本书读完。
她心里计划着先把手中这本书读完,再读心仪的第二本,心仪的第二本之后还有着很多供她选择,如此想着,便更加觉得未来的日子值得期待了。
此时的黛玉早把请教习先生的烦心事儿忘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