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木佛并非俗物,不是凡间树木所雕,乃是灵河畔金丝楠木制成,置放在宅子内有除邪避晦之功效,供奉久了自然会神思清明,不过似这样的灵物在唐寅的枕砚轩内并不在少数,送了贾琏并不以为意。
倒是贾琏接了贵重礼物,心内不安,一路上看着唐寅眼色行事,生怕怠慢了去。
一行人接着行船,过了数日,方抵达京城,那边贾母早派人来问了几回,于是贾敏母女在驿站略略休息后,两人就上了马车,沿着长街前行。
唐寅看着黛玉这入京的路线,判断自己此时所在方位,即是后世的广渠门内,想着北京西郊一带,在这大明朝,待到春暖花开时,应该是万亩荷花的良田美景,于是想着到时一定领黛玉出门看上一看。
行不多时,黛玉因为对窗外的景色十分好奇,将帘子掀开小小一道缝,看着长街上的景象,因这时节已经是快到了新年除夕夜,街上此时已是花灯流连,人人面上皆是喜气洋洋。
黛玉看着街上一家人的团圆景象,心中竟然生出从未有过的酸涩来,她有些想家了,想父亲,想念和沈周师徒四人的聚会,想江南的绿柳依依,想着想着眼眶不由得湿润起来。
但是黛玉忍着不让泪珠滚落,因为好歹面前还有母亲,还有一个唐寅,看着前方,唐寅打马走在长街,那马上少年的身影,挺直的脊背,让人凭空生出一种踏踏实实的信任感,看着这背影,黛玉心里略略好受了些。
贾敏此时也看着长街上的风物,她自小在京城长大,对这里的景物无不熟悉,她将那熟悉的景致一一说给黛玉听,想借此来消解黛玉对此地的生疏之感。
唐寅在马上见此地风气多是大而化之,和江南习俗到底是不一样的,他自己是多年游历,所以也没甚惊讶,只是心里揣摩黛玉到底会不会适应这里的风土人情,于是就时不时回头会看看黛玉乘坐的那辆马车,他与贾琏并肩而行,贾琏看到唐寅情态,心里自是已经明白了几分。
行了半日,方到了荣国府,看见门口的石狮与兽头大门,黛玉觉得外祖母家气度果真与别处不同,母女二人从大门入内,先进了垂花门,又转过抄手游廊。
唐寅看着黛玉,一路上颇有些兴致不高,想她有母亲和自己在身边,都是如此落寞,前世孤身一人,千里迢迢向着京城而来,不知道是多么的心如刀绞般的忐忑不安,心里没来由的又心疼起来。
黛玉一路上看着这荣国府内的雕梁画栋,那雕画的技艺已是与别处不同,比寻常见到的景致更显文人风骨,不免心内生出一些赞赏之意。
此时贾母早已等在内院,当看到十余年未见的女儿,当时出阁时候还是娇艳欲滴的少女,如今已经是少妇风采,禁不住老泪纵横。
贾敏保养得宜,又加上每日里与林如海夫妻和睦,心境超然,竟然比出阁那会儿更增添了一种别致的风韵,比那些个在房中数砖度日的无聊妇人,不知道强上千倍万倍,一时间耀眼生辉,让人移不开眼去。
站在贾敏身边的黛玉,面容更是得了父母亲的优点,虽形容尚小,度其日后容颜,定是会比其母更胜一筹,如此出众的女儿和外孙女,贾母哪有一个不稀罕,一时间抱住了贾敏母女,心肝肉似的,祖孙三代人又是一阵抱头痛哭。
众人又是哄劝,又是一同抹泪,待擦干眼泪,贾敏拉过唐寅的手,言及这是自己侄儿,贾母自然知道是那位为贾敏寻医之人,于是热情的拉过了唐寅的手,好一顿赞赏。
唐寅看贾母一头银发,面目慈祥,刚哭完的样子,也是颇让人心疼的老人家,虽然他不喜欢这种陌生人相见的闹哄哄场面,但也应付自如,答对有度,贾母见状自然欣喜。
众人一会抹泪,一会欢笑,一时又为贾敏母女二人引见诸位在座亲友,黛玉少不得上前一一拜过,等了一会三春来到,黛玉与三春又谈起近日读的什么书,姐妹间倒是十分热络。
到底是见了外祖母,体会到了隔代亲的亲情,又有三春姐妹这一班同龄人在一旁,不一会黛玉就好似忘记了忧愁,小小的脸上有了神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