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追溯前缘,花姑子这个狐仙,当年曾经也是到过贾府的。
荣国府大房贾赦极喜爱玉石,这一天,贾赦不知道从哪里听说,把羊或狐狸的后腿剖开,然后把玉石赝品缝在剖开的后腿里,过上一两年再取出来,这赝品玉石就跟真玉一模一样,晶莹剔透中透着丝丝脉络,再拿这样的玉去卖,转手就是一笔暴利。
贾赦知道这个方法之后,正好机缘巧合得了一只狐狸,于是他想着把赝品玉石缝到这只狐狸后腿上。
狐狸正是花姑子花箐,她当年还十分幼小,在出去玩耍时,不小心和父母亲人走散,就被贾赦的人抓到了府内,把它关在笼子里,准备几日之后,将它后腿剖开养假玉。
花箐被关在了笼中,知道自己即将面对极其痛苦的生活,两眼似含着一包泪,样子十分可怜,这境况偏又被贾珠看见了,他是断断忍不了这样的事情的,于是动了小心思,筹谋着怎么把这只小狐狸救出来。
贾珠虽然平时看起来很老实,但是遇到事情也是有心机的,他先是在荣国府里散布谣言说,自己看见狐仙大士踏着祥云,在院子里飞来飞去。
由于他一直是个乖孩子形象,所以这话无论说给谁,谁都会相信。
然后贾珠又叫来贾琏,彼时的贾琏还是个总角孩童,长得珠圆玉润,十分招人喜爱,贾琏对小哥哥贾珠非常信任,很听他的话。
于是贾珠带着点蔫坏,哄着贾琏说自己看见狐仙大士了,怕的要命,撺掇贾琏到贾母面前告状。
听了贾珠的绘声绘色的讲述,贾琏吓得呜呜大哭,然后挂着两行长长的泪水去到贾母面前,说父亲贾赦养了一只狐狸大仙,大仙如何如何吓人。
贾母非常迷信,又觉得小孩子不会撒谎,且眼睛干净,而且周围不少人也说看见狐仙了,并描绘的有鼻子有眼。
贾赦进到内院见到贾母时,看见儿子贾琏正把小脸儿埋在祖母怀里,哭的天翻地覆。
贾赦一脸懵,听到贾母训斥之后,差点当空一口凌霄血,他急急的为自己辩解,说哪里来的狐狸大仙。
一见这不上道的儿子,贾母勃然大怒,登时发起火来,大骂了贾赦一通,命他现在立刻马上把狐狸放了。
贾赦不得已,当着贾母的面把小狐狸放了。
连狐狸带玉都没了,又丢了面子,贾赦气得在院子里,压着嗓子跺着脚骂了一天。
贾珠略略施展小计策,就放跑了小狐狸,又没人怪到他,他很高兴。
这事情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很久,久到贾珠都忘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死里逃生的小狐狸花箐还记得。
自这以后,贾珠但凡去山中,花箐必然陪伴在左右,她身姿挺拔,一双美目顾盼生辉,手中的一只十.字.弩更是使的十分潇洒。
虽然花箐身手很是厉害,但是说起话来温柔可亲,一点都没有咄咄逼人的样子。
无论是画中,还是现实世界,贾珠都见过很多美丽的女子,但是眼前这一个,绝对是与众不同的。
每天贾珠都惦记着去见花箐,他也和山中的这些猎户们交上了朋友,这些人和贾府的人截然不同,身上是淳朴的山野气息,那种气息是贾珠从来不曾感受过的。
山中无日月,寒暑不知年,很久之后花箐告诉贾珠,他曾经救过自己的事情。
花姑子粲然一笑:“我是来报答你的。”
“报答我?”贾珠觉得当年那就是一件小事情,无所谓报答。
贾珠也不在意花箐的狐仙身份,虽然是世家子弟,他心里偏没有那些世俗礼法的规矩。
山中小屋虽然没有大家族的宅邸看起来气派,但是也透着一种亲切,两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无比幸福的时光。
过了一段时日,王夫人看着儿子似乎哪里有些不对,每日里春风满面的,没事就往山里跑,课业比之前荒废了很多。
王夫人是个惯常会安插耳报神的角色,她找了个事由,把贾珠身边的小厮全部替换成新人,让他们时刻盯着贾珠。
这天贾珠来到山中,小厮悄悄跟踪他来到山里这户人家,这人间最好的时节里,两个年轻的恋人,如胶似漆,都忽视了身边的危险。
小厮立刻把这事情报告给了贾政和王夫人。
贾政闻听之后,怒不可遏,带了一众家丁,冲到了那座山间小屋,放火烧了人家的房子。
花箐是个狐仙,自然不会受伤,但是她却看到了这家人凶神恶煞的样子,想到她和贾珠两个人的未来,似乎永无在一起的可能。
彼时花箐已经有了身孕,十月怀胎,花箐生下一子,她把孩子送到了贾府,不辞而别。
被抓回荣国府的贾珠,没有一点怯懦,无论父亲怎样打他,他口中就始终是四个字:“我要娶她。”
贾政听闻儿子要娶这来路不明的女子,似是要疯了,这贾政教育起子女来简直是一头奔放的猛兽,估么是一生的力气都使到这上面了,考科举可没见他使这么大劲,下起手来没轻没重的。
贾珠挨了打之后,因身体底子本来就薄,加上着了风寒,竟然是一病不起。
为着这事,贾母让贾政在宗祠跪了一个月之久。
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之女李纨,本来已经和贾家结亲,贾府看贾珠病入膏肓,希望借成亲来冲喜,让贾珠的身体快些好起来。
李守中愿意和贾府攀亲,也不在乎那个孩子,答应可以把女儿嫁过来,贾珠本来已经是气息奄奄,还被强按着和李纨拜了天地。
婚礼上又多少免不了闹了几回,没顶住这连番的折腾,新婚之后,贾珠病情加重,勉强撑了三个月,还是故去了。
贾珠既去了,因他平时待人极好,阖府上下,哭成一片,贾母和王夫人都是昏厥过去不知道几回。
如今贾珠已经故去数年,贾母都不让人动这间院子里的任何物品,也始终没人再进院子一步。
薄情父母多情儿,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