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红楼从辽东开始 > 第二百三十二章 人口

第二百三十二章 人口

“现在各地人口有多少了。”</p>

唐清安面露凝重。</p>

各地官员的文书中,第一事就是流入的辽民太多太多,导致各地物资紧缺。</p>

因为唐清安一次又一次的严申,所以各地官员都不敢阻碍辽民涌入境内,反而还要大力接济。</p>

和过内官员是反其道而行。</p>

国内的官员,遇到流入自己境内的流民,或驱赶或阻止,例如陕西各地都是如此。</p>

按照金江镇的做法,结果就是造成了沉重的粮食负担。</p>

唐清安早就预料到这种形势。</p>

出海将近六年。</p>

年年都在新修水利,开垦田亩,可以说一半的精力都用在了这方面,就是为了用来接应辽民。</p>

不算新收复之地,金州各地,加上各岛,田亩九十二万,镇江以及东岸开田三十万亩,朝鲜所有岛屿,包含济州岛,开田四十万亩。</p>

合计一百六十二万亩田,加上渔场。</p>

原来境内百姓稳定在一百七十万上下,五年之功下来,刚好可以踏入温饱。</p>

可随着半年的大战下来,又恢复了原来的状况。</p>

天气越来越极端。</p>

极南之地的海南竟然下大雪,而北方的陕西甘肃等地,则连年大旱,让人无法置信。</p>

国内的流民越来越多,而官府却不管。</p>

为什么。</p>

因为没有物资,承担不起。</p>

金江镇地盘才多少。</p>

又能接应多少人。</p>

冯胜之,顾应时同样神色严肃。</p>

人口的增加,在太平时节是功绩,而在兵荒马乱之际,却是负担。</p>

“四个月前,各地辽民维持在一百七十万左右,游击区辽民有三十万左右。”</p>

冯胜之慢条斯理,缓缓说道。</p>

唐清安明白冯胜之的意思,接下来要对自己放大招了。</p>

收复金江,镇江,东岸数年,从原来的数万,到一百七十万,然后游击区的三十万。</p>

投奔的辽民的人口,经历了几次峰值,去年开始已经渐平。</p>

“截止年关前,半年来涌入百姓百三十万余人,预估如今各地辽民超过了三百三十万。”</p>

听到这个数字,唐清安虽然并不意外,可是心里仍然犹如压下了一座大山。</p>

不意外的原因。</p>

是因为蛮族为了今年的大战,抽空了腹地蛮兵,同时抽丁了大量的蛮丁。</p>

前后动用了将近二十万大军。</p>

也就是说不论是沉阳,辽阳,还是开原等辽左各地,甚至是奴儿干司的萨尔浒,赫图阿拉等地。</p>

蛮族的统治力已经滑到了只能维持城池的地步,而城外则无法顾及。</p>

这般形势下,有百余万辽民逃离,才是没有什么意外。</p>

金江镇现在有辽民三百余万。</p>

一开始往登来输送了数万辽民,也就是说,蛮族境内,还有百余万的辽民。</p>

这百余万的辽民不敢逃,也没有出乎唐清安的意料。</p>

例如沉阳,辽阳,赫图阿拉这些大城,到底还是有成制的军队在,而且蛮人数量居多。</p>

这几地又都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因此有数十万辽民逃不了,是不难理解的。</p>

还有海州,同样越是密集之地。</p>

此地全境光额田就有数十万亩,人口也至少有二十余万人。</p>

海州大军密集。</p>

此地辽民如何能逃,但有多余的举动,就会引来屠戮。</p>

不提其余路途,只翻越长白山脉到东岸,山路就高达五百余里,老弱还真翻不动。</p>

种种原因,导致蛮族境内还有一百余万的辽民。</p>

到底还是要五年平辽才行。</p>

可要五年平辽。</p>

那这三百余万民就不能成为负担,而是成为他的助力。</p>

唐清安看向了冯胜之,顾应时。</p>

眼前的文官。</p>

他们这些人,决定了民生能不能成为金江镇的助力。</p>

冯胜之和顾应时,感受到了节度使的视线,几人都是多年的熟人,一路走到今日。</p>

已经有了默契。</p>

两人都知道将军接下来的话,一股扑面而来的压力,让两人心思沉重。</p>

三百三十万人。</p>

如何养活。</p>

三百三十万人。</p>

一年的口粮下来,需要一千二百万石的米粮,也就是田亩要收获将近一千五百万石粮食。</p>

这一千五百万石粮食,打去蜀黍壳,谷壳才能得到所需要的粮米。</p>

也就是说,以辽东的粮价。</p>

需要近八百万两的银子。</p>

顾应时性格比较干脆。</p>

因此直接开口,介绍各地的田亩,用以回答将军。</p>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