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江镇的官员,起于绝境,历经艰难万苦,锻造出了一批极为坚韧的官员。</p>
这些官员有长远的目光,有坚强的韧性,有从无发展到有的经验,能力已经不弱于国内的官僚。</p>
而坐在这个大厅里的官员,就是其中的翘楚。</p>
还有未至的。</p>
例如渔政的陶鏴,朝鲜的陶杰等等专务官员。</p>
因此。</p>
众人已经看到了蛮族的困境。</p>
他们是因为自己的眼光,而判断出了蛮族的困境。</p>
唐清安则内心坚定。</p>
蛮族终将走向没落。</p>
蛮族本族,加上吸收的奴儿干司各族,人口合计百万。</p>
蒙古兵,蛮族兵,汉兵还有十余万。</p>
到了需要的时候。</p>
乃至面对强敌突入腹地的时候,甚至还能抽丁。</p>
毕竟这些蛮人还有很多从深山老林出来的猎户,远比新兵要强数倍。</p>
唐清安目前的确还奈何不了蛮族。</p>
可是蛮族没有了历史上,三百余万辽民的血肉供给,蛮族是无力供应起二十万大军的。</p>
现在蛮人的老一代还不少,来自深山老林的猎户,经历过磨难,又能人人善射。</p>
因此还能抽出不少蛮丁作战,比起一般的新兵,算得上是精锐,欠缺的就是火候。</p>
唐清安想要以十万大军攻破蛮族,是极为冒险的。</p>
不过他只要防守住各条防线。</p>
坚守两年。</p>
蛮族就只能散了大量的兵力,开始组织生产自救,不然就得饿死。</p>
哪怕蛮族还有山西那帮走私商人为他提供物资,也是供养不起的。</p>
正合历史上的后金一个局面。</p>
老奴年年南征北战。</p>
以辽民之血肉积蓄了大军的物资。</p>
当辽民被屠戮殆尽,皇台吉登上汗位,那帮汉奸儒生夸赞皇台吉英明,善治理民生。</p>
</p>
极其的可笑。</p>
辽民在老奴时期,被屠戮殆尽,剩下不足十分之一。</p>
皇台吉不组织蛮人生产,粮食还能去哪里搜刮?</p>
民生,军事都要倚靠汉人了。</p>
他敢不重视?敢不拉拢?</p>
这一时期的后金,其实底蕴才是最为浅薄的时候,最为危险的时候,只可惜气运气运。</p>
蛮族大军跨越上千里之遥,冒着这般大的风险,就是为了入大明劫掠粮食物资人口。</p>
可见其到了如何贵乏的地步。</p>
可惜国运这个东西,太让人惊叹了。</p>
唐清安真的不再忧虑蛮族。</p>
他现在的战力,的确还奈何不了蛮族,但是他能做到封锁蛮族,不过是时间的问题。</p>
两年,三年,四年,或者更多的时间。</p>
只不过他需要做太多的事。</p>
不能在蛮族上面浪费太多年的时光。</p>
他可不想等自己老了,感叹一句向天再借五百年。</p>
那么。</p>
想要不抱遗憾,就必须重视民生。</p>
让三百三十万人口不成为负担,而是成为他的助力。</p>
唐清安看向了眼前的文官。</p>
“各位既然都晓得这个道理,那为何又开始贪图便利,不愿意下力气来治理民生呢?</p>
一百余万投奔的辽民中,有粮之人除了供应自身到明年的,还有不少有余力。</p>
我们想要他们多的,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不愿意给,毕竟我手里的是看得见,而各位承诺的,是看不见的。</p>
这些辽民仇恨蛮族,并不是就相信官府,只不过没得选择而已。”</p>
唐清安严肃了起来,身子渐直。</p>
对于有粮之人,唐清安绝对不会采用掠夺的手段。</p>
如果对方是勋贵官员等等利益阶层,靠着百姓的供养才有的积蓄,唐清安不会客气。</p>
该硬气借粮的时候,绝对不会手软。</p>
而逃难至金江镇的辽民,连大户都没有几家。</p>
辽东的大户,早就被蛮族消灭掉了,蛮族面对这些人,可不会讲道理,只会以刀刃来解决问题。</p>
这次蛮族抽空了腹地的力量,好多辽民集体逃往,带走了各地的积蓄。</p>
这是他们应该所得的。</p>
他们目前还信任金江镇,所以愿意投奔金江镇。</p>
那么金江镇就要讲道理。</p>
分田。</p>
愿不愿意?</p>
绝大部分百姓都是愿意的。</p>
唯一所顾虑的。</p>
就是对官府的信任度。</p>
那么这其中沟通的手段,就非常的重要,做得好的,就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愿意和官府互换。</p>
做的不好,赢不来百姓的信任,百姓又不傻,当然是要握紧手里的东西。</p>
唐清安做不到自己亲自做事,他能做的,就是调整官员的心态,改变不对的风气。</p>
大周的官员,习惯了对百姓作威作福。</p>
当百姓们的父母官。</p>
金江镇没有父母官,只有官员。</p>
“分田之事,有些百姓担忧分不到田,毕竟田亩才这么多,如果按照目前的分田计划。</p>
一户分田十一亩,加上军户,那么缺口高达两百余万亩,百姓也会算账。”</p>
有官员解释道。</p>
唐清安闻言不以为意。</p>
“全夺辽东我们有信心,百姓中有人没有信心,这件事就不提,咱们境内田亩不够。</p>
差两百万亩,那就开垦出两百万亩出来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