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当小光讲述了它们探测地球的方法后,杨勐却有些微微的失望,</p>
“原来也是用这种方法探测的?”</p>
虽然说鲁坦星人与地球人看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明,</p>
但二者在银河系空间尺度下距离十分相近,基础物理规律不会发生任何变化,</p>
因此在探测行星的过程中,</p>
也和人类一样,大体上也是通过常用的几种方法探测行星,</p>
即视向速度法、掩星法、天体测量法、直接呈像法、计时法和微引力透镜法。</p>
不过,随着小光的讲述,杨勐渐渐的发现了一些不同,</p>
人类最早发现行星的方法是视向速度方法,</p>
这种方法是利用行星围绕恒星时所产生的速度,对恒星光谱产生周期性影响从而确定行星的存在。</p>
虽说这种方法是最早的技术,</p>
但在人类天文历史中,发现行星最多的技术还是掩星法。</p>
所谓的掩星法,其原理和月食日食差不多,即行星遮挡恒星,导致恒星光度发生变化。</p>
而除了这两种方法,其他的探测方法都在技术条件上存在一定的限制,</p>
可杨勐听的小光解释了他们的探测方法后,</p>
却发现它们的探测方法,是用的微引力透镜加直接呈像法相结合而发展出的行星观测方法,</p>
直接呈像法很好理解,</p>
顾名思义就是直接看到行星,</p>
而微引力透镜效应却是一项微妙的技术,</p>
在宇宙中大质量天体会对周围的空间产生扭曲,</p>
如果将宇宙看做一块大玻璃板,</p>
那大质量天体所存在的地方,会将空间扭曲成凸透镜的情况,对其身后的图像产生放大的效果。</p>
过去的人类便利用这种现象发现了大量银河系外的宇宙天体,</p>
然而到了微引力透镜技术中,事情便发生了变化,</p>
微引力透镜是用小质量天体的空间扭曲放大,看到它身后的景象。</p>
可引力透镜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大质量天体,质量越大,看的就越远,放大的也就越清晰。</p>
而一颗像是太阳这样的黄矮星,对周围空间的扭曲便十分有限,</p>
因此只能产生一些微弱的引力透镜效应,</p>
需要极为精密的天文仪器才能进行观测,</p>
而鲁坦星人便是用的微引力透镜,加光学直接目视法,探测到了太阳系内的情况,</p>
“小尹,根据小光所说的方法!真的有可能看到太阳系内的情况吗?”</p>
“若是条件允许的话,这样的探测方法有一定概率可以实现?”</p>
“什么样的条件?”</p>
“若当时的鲁坦星与太阳系存在大质量天体,那光点所说的技术便有可能实现。”</p>
</p>
小尹这般言语,让杨勐顿时想到了什么:</p>
“也就是说,在5.6亿年前,在太阳系和鲁坦星之间要有一颗很大的恒星?”</p>
“是的!不过考虑到恒星引力透镜效应微弱,大质量恒星可能需要靠近观察者,或者被观察者的一方!”</p>
“靠近!也就是说,需要那个恒星靠近的太阳系或者鲁坦星系?”</p>
“是的!”</p>
想到当前太阳系周围临近恒星的质量状况,杨勐继续问道:</p>
“要靠多近才可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