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我在诸天送外卖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 第66章 崖山之后儒学灵魂失去高尚神圣性

第66章 崖山之后儒学灵魂失去高尚神圣性

“此,此人说上位错了一半,确是错了。”</p>

“应该说是上位对了一半才对。”</p>

王明不屑的轻哼了一声,李善长确实会拍马屁,这错了一半和对了一半,意思其实相同,但听的人感官可就不一样了。</p>

朱元璋听着更好奇了。</p>

“哦?先生,何为对了一半啊?”</p>

“上位,儒学大兴确实是从汉朝而始,但不是在汉高祖时开始,而是再因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之治后,于汉武帝之时开始大兴,彼时汉武帝登位,汉室已初兴,但仍有不谐,南北边境不宁,匈奴屡屡犯边,又有境内诸国蕃王隐隐自立,不利统治。”</p>

“于是当时一代大儒董仲舒先生向汉武帝进言指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推行推恩令,以求加强中央集权,从名义到实际,到思想上全部统一,自此果然汉室大兴,驱逐匈奴,打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随后四处征战,吞并卫满朝鲜,收复南越旧地,降服西南蛮夷,远征大宛,疆域北达阴山,西逾葱岭、南包交趾、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诺大的汉室王朝,正是因儒学而大兴!”</p>

“自此千年以来,我儒学因此大兴,传承千年而不衰,历朝历代统治都离不开儒学!”</p>

“可此妖……此人却说儒学治国,国柞不久,实乃妖言惑……还,还请上位明鉴!”</p>

</p>

朱元璋听完后点头不断。</p>

“原来如此,是汉武帝以后,而不是汉朝一开始……”</p>

“明哥,你看,这汉室独尊儒术,汉室大兴,明哥,你这又怎么说?”</p>

朱元璋晓有趣味的看向王明,双眸中尽是不可捉摸的神彩。</p>

他是真的想听听这神仙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想法。</p>

王明淡笑道:“避重就轻,你怎么不说汉武帝的历史评价前期英明神武,后期却是穷兵黩武啊?最后不得不下罪已诏,重启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呢?”</p>

“也是汉武帝晚年醒悟过来,恢复汉初旧政,才有后面的昭宣中兴勉强恢复了汉室元气。”</p>

“但是,汉室,更准备的说是西汉,也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原因,在他死后儒学大兴,却让西汉朝党之上,多是腐儒之辈窃取高位,尸位素餐,间接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p>

“后面更有疑似穿越者王莽篡汉,自此西汉灭,新朝立!”</p>

“之后,若不是刘秀得天助重建东汉,汉室才不过二百年国运。”</p>

“我说儒学误国,国柞不久,可不是乱说的。”</p>

“儒学是什么?实质就是一个思想品德的学科,《论语》只是孔圣人的弟子们对他的言行品德记录下来的一本书。”</p>

“拿一本圣人的思想品德,来治理国家,能不出问题吗?”</p>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圣人是亿万中人也未必能出的一个完美形象。”</p>

“大家可以学圣人的思想品德,但若以圣人的思想品德来治理国家,那就是天大的错误!”</p>

“圣人的思想品德是用来学的,而不是用来说的,更不是硬生要求大家一定要做到的。”</p>

“有句话说的没错,治国离不开儒学,但若只靠儒学,必然出大问题。”</p>

“当官的大多数都是学儒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背了满肚子的之乎者也,却没有半点其他本事,整天嘴里叫人满口仁义道德,可轮到自己当官后却是比谁都阴毒……”</p>

“朱元璋,你爹娘当年被逼死,第一元凶是元廷,第二元凶却是这些满口道德仁义的贪官污吏!”</p>

“汉武帝之前,汉朝是以道家黄老学治国。”</p>

“黄老学治国蛮好的,汉武帝非要换它干嘛?”</p>

“其实是不过是汉武帝看中董仲舒提出的儒学可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p>

“但话说回来,儒学确定有助加强中央集权,但是罢黜百家却完全没必要!”</p>

“这是儒家最大的私心!”</p>

“西汉正是因儒学而灭,才有后来的东汉。”</p>

“元璋,刘秀他有天助才能重建东汉。”</p>

“现在,你有我助,我也必然能帮你推翻元廷,重建汉人江山!”</p>

“虽然,现在说这些还有些远,但不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你现在要提前想一想日后建国立制,到底该不该继续独尊儒术了!”</p>

“我只说一句,只以儒学治国,国柞必然不足三百载!”</p>

“儒学,有可取之处,但,不只能只有儒学。”</p>

“儒学以道德治国,只能以辅。”</p>

“核心还是要依法治国。”</p>

“百家争鸣,良性竞争,圣学为底,法学为根,这才是真正的王道之路!”</p>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