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白薇婉来到了康福养老院。
她和张院长打了声招呼,带着公婆二人准备出去逛逛上海。
周钰鹤夫妇二人脸上稍稍有了光彩,虽说子女没回来看望他们,但是儿媳妇也给他们赚足了面子。
路过赵佳慧和俞承君的房间时,冀遥英故意昂首挺胸,想让她们眼馋自己还有儿媳妇来看望。
赵佳慧和俞承君偏偏不如她所愿,两人紧闭着房间,在里头描眉画眼,梳妆打扮。
冀遥英和周钰鹤在一群老人的簇拥下,两人倍感脸上有光。
“老周啊,你们儿媳妇真不错,孝顺的咧~”
“我儿媳妇要是有这么好,我也不至于住进养老院,你俩有福气哦!”
冀遥英乐得眉开眼笑,故意站在赵佳慧、俞承君门口扯着嗓门说道:“我儿媳妇这次回来呀,是来劝我们老两口跟着移民的。
我们家老周说舍不得大家伙儿,尤其是舍不得你们几个棋友。
在康福养老院多好啊,大家都知根知底的,相处了这么久,就是一家人了。”
“是是是!你和老周去了国外,也听不懂洋人说些什么,吃也吃不惯,还不如留在这里呢!”
“老周,你可不能走啊,不然咱们几个下棋可没意思了!”
两人在一堆老人羡慕的眼光下,跟着儿媳妇出了养老院,开启了上海一日游。
几个老人看着他们离开之后,话锋突然变了。
“唉,他俩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哦!”
“没有啊,我瞧着老两口挺高兴的啊!”
“装的呗,这都看不出来!自己的亲儿子亲女儿不回来,派一个外人来看望,老周的这对子女是指望不上了。”
“子女三年不回国看望他们,现在让儿媳妇回来,我还是头一次见!”
几个老人背后嚼舌根的话,传到了赵佳慧和俞承君的耳朵里。
赵佳慧打开房门,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地走了过来,“再怎么说,也比一个人不来强,老人不就图个被亲人惦记嘛!”
俞承君附和道:“起码他俩的子女还是有最低良知的!咱们住进养老院啊,多少都有自己身不由己的原因。所以啊,乌龟别笑王八黑。”
这话一出口,老人们各自散去了,赵佳慧和俞承君的话扎在了不少老人的心窝子上。
顾茉目睹了这一幕,小声问了同事慕沁,“赵奶奶和俞奶奶为什么那么说?”
慕沁已经在养老院工作了三年时间,自然比顾茉知道养老院的情况以及这群老人的情况。
“茉茉,还是那句话,你刚来不久。只要你多观察,或者多听老人们平时聊天,你就会知道这些老人当中,其实有许多人并不喜欢住进养老院。
咱们这里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过得最舒服,那些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高度失能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子女无心照顾或者子女忙于工作,没有办法照顾他们,将他们送进了养老院。
在上海,经济强,条件好的老人,并没有完全失能的老人也会选择‘养老不离家’。
其实如果可以选择,没几个老人愿意离开家,住进养老院的。
住进养老院的老人,有些是体谅儿女们工作辛苦。
比如刘大爷今年71岁,他的儿子43岁,目前是公司的高层,生活压力非常大。
二胎政策开放之后,前年又生了个小儿子,压力一下子更大了。
刘大爷住进养老院,因为看到儿子每天工作到那么晚,有时候回了家还不能休息,节假日还得陪孩子们出去玩,所以刘大爷就想着晚年去养老院住。
这样既可以减轻儿子的负担,而且养老院还有专业医护人员照顾,能保证自己的健康。
一般主动住进养老院的老人,都是这个心态。
现在的老人思想观念也在改变,但是大部分还是身不由己决定的。
比如薛奶奶今年68岁,她的女儿在德国发展得很好,之前为了她差一点放弃那边的高薪工作。
薛奶奶为了不耽误了女儿的前途,自己找到了康福养老院。
101房间71岁的陈奶奶,老伴儿过世以后住进了养老院。
她的女儿嫁到了外地,陈奶奶去女儿家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特别不适应,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
女儿和女婿白天上班,有时候还要加班,经常把她一个人锁住家里。
陈奶奶就主动提出自己要去养老院住,在养老院可以有同龄人聊聊天,一日三餐营养均衡。
她女儿经常做一些大鱼大肉给她吃,住进养老院之前,陈奶奶的血脂太高引发了不少并发症。
住进养老院之后,我们给她安排了规律健康的饭菜,现在陈奶奶的身体状况好转了不少。
子女无法照顾的情况下,老人选择住进养老院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顾茉点点头,问道:“可是我感觉这些老人们有时候也不是很开心,他们心里都盼着子女能够过来看望他们。”
慕沁嗯了一声:“老人们之间也攀比呢!到了这里比子女有没有出息没什么意义了,他们互相之间比较子女来看望的次数。那些被子女看望次数越多的老人,在这里地位最高,遭受排挤的概率也小很高。
相反那些没子女来看望的老人,一般都会容易被排挤甚至孤立欺负,这就是养老院自发形成的一个鄙视链。”
顾茉无奈地摇了摇头,“难怪那天赵奶奶和俞奶奶说周爷爷和冀奶奶的儿女是白眼狼的时候,他们脸色都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