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浮岛战役之后,装载着工业母鸡的车队成功到达了洞穴。
地质学家在在仔细计算地层强度和洞口岩石厚度后,小心翼翼的埋了足量的炸药。
在一阵不太猛烈的爆炸之后,洞口被炸药扩展开来了。利用车队里面的移动塔吊,将车队携带的冶炼设备和工业母鸡缓缓的放入洞口。
在洞穴的底部,原本粗糙不平的洞穴底部已经被人工给挖平了,这里就是之后工业母机的安装地。
在母机旁边,是被炸药炸出来的巨大洞穴,碎石的断面上里面显示出来了一些别的颜色,这些都是矿石。
通过冶炼设备能够将这些矿石变成粗制金属,然后再通过熔炼设备添加不同的矿物进去,最后变成合金,送进工业母鸡,被变成零件,再变成新的机器,成为殖民地工业的一部分。
(这中间只是一个十分简略的说法,真正的矿物熔炼和钢材锻造是十分繁琐和复杂的过程,并且一台机器的不同部位零件所需要的钢材种类也不一样,所以看一下知道大概这么做就好。)
工程师早已在洞穴中准备完毕,只要设备一放下来,他们就会立刻开始安装设备。
运送完工业母鸡,车队也没有停留,径直回到殖民营地,接下来将会把殖民营地的核裂变反应堆,各种实验室,人员,物资慢慢的搬到洞穴里面去。
也许是纳姆森知道了人类有快速炸掉浮岛的手段,在之后的车队运输中,都没有受到纳姆森的干扰。
不再继续扩大无谓的伤亡和损失,这也算是双方在达成的一种微妙的默契。
而那个作为新营地选址的洞穴呢,经过地质学家们探测,这个洞穴足够大也足够坚固,虽然挤了一点,但是能够建设出一个容纳25万人生活的地下基地。
经过浮岛一战,西格玛也知道了纳姆森有远程投送能力,将营地放在空旷的地方实在是太危险了。
虽然前期建设会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建成后,营地的安全性会大大的提高,不至于每天晚上,每个下雨天都要提防纳姆森的突袭。
营地建设规划完成后,就是食物的问题了。
方舟殖民舰上携带了足够25万人富足的吃三年的食品,但是这些食品消耗完后,就没东西可以吃了。
在前期殖民地建设工作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些储备食品渡过比较艰难的时候。之后就要纯靠殖民者们自己辛勤劳动了。
殖民者最开始是想过去食用纳姆森的,因为纳姆森的外表和章鱼太像了,并且蛋白质结构和人类的相差不大,生物实验室也测试过纳姆森没有对人类有毒性的物质,理论上食用纳姆森是可行的。
理论可行,烹饪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前文说过,纳姆森的dna有六种脱氧核苷酸,人类只有四种。
人类的嗅觉和味觉主要是由不同物质对味蕾和鼻腔细胞的刺激产生的,当我们的舌头尝到氨基酸等等对我们有益的物质时,人类的奖励机制启动,大脑就会收到“十分好吃”的信息,让我们多去吃点。
但是,因为纳姆森的六种脱氧核苷酸,导致它们的蛋白质结构和组成虽然和人类的相差不大,但是组成相同结构功能的蛋白质多了一些别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对人类来说都是未知的。
虽然生物学研究出来对人体没什么影响,人体会把这些无用的氨基酸代谢掉,但是舌头可不这么认为的。
因为碰到了未知的东西,而未知一般意味着危险,所以舌头默认这些东西都是对人体有毒的,大脑就会收到“这些玩意有毒”的信息,从而让人远离。
而这种让人远离的信息,就是十分怪异的味道。
有殖民者猛士尝过用纳姆森做成的汤,用他的话来说,就像是沾满了汗一个月不洗的衣服,和一只一个星期没洗的臭袜子,一起和一块放了半年的臭豆腐,放在一个充满了塑料味的盒子里,放进烤箱里烘烤了半小时,然后再和泔水一起煮成的浓汤。
反正那绝对是让人生无可恋的味觉感受。
食用纳姆森是不可能的,好在方舟殖民舰上带足了作物的种子和常见牲畜的冷冻受精卵。
作物自然是不用说,从适应干旱环境的小麦大豆,到需要大量水份的水稻,这些基本农业作物都有。
以纳姆森的自然环境,种植这些作物完全不是问题。
而牲畜就有点麻烦了,因为只有冷冻受精卵,没有牲畜成体来进行代孕,不过这点也难不倒殖民者。
受精卵体外培育那都是地球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黄金时代都在玩的技术了,对于他们这些21世纪八九十年代过来的生物科学家,这点简直就是小意思。
育种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在,去哪里找这么大的空间进行作物种植和发展畜牧业呢?
在洞穴内部是自然不可能的,本来要建设容纳25万人生活的生活区,就需要用炸药将洞穴炸的更开阔一些。
先不论阳光从哪里来,光是再炸出一片可以当做种植区的空间,就对洞穴本身的强度是一次巨大的考验。
虽然后面有想过使用钢材来加固洞穴的墙壁部分,但那也得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作物种植,是刻不容缓的。
而洞穴的周边,除了沙滩就是紧靠着沙滩的森林,根本没有可以种植的土地。
经过百般权衡,最后还是选择了开发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