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天空中下起了濛濛细雨。 雨丝细如发,却沁凉无比。 可就算如此,桃源村里却来来往往热闹的很。 除了本村的,还有大柳村来上工的。 柳夭夭想要人手,常百庆就带着自家儿子去大柳村谈了谈。 次日就来了二十个成男。 虽然大多都干瘦,却都是干活儿的好手。 尤其是在桃源村的待遇上,她们别提多感恩了。 这几日,因着他们干活儿卖力,引水搬石的进度快了不少。 惹得看出好的常百庆又亲自带着挑了二十个好手回来。 大柳村内自分上柳和小柳,中间隔了一道沟坎。 全村老老少少加在一起听说超过了三百。 虽是大村,田地也不少,可他们的日子却并不好过。 人头税,田税,服徭役加在一起就让他们苦不堪言了。 更别提偶尔还要给边城守军供给。 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足够他们一辈子直不起腰。 但在桃源村找到了活儿的村民们却是每每都要谢天谢地一番。 就连对待桃源村的村民他们也都是哥哥弟弟的叫着,别提多亲热了。 而回了村的她们却是人人羡慕恭维的对象。 …… 而这些,柳夭夭虽然看不到却也能猜到。 “用上你画出来的那些工具后,他们速度快了不少,如今已经在摸索配比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柳夭夭手里虽然有各式粮种和手段,却不如让他们自己学个通透来的妙。 “热泉已经单独截流,往下引了,只待水泥成品搭建温泉区了。” 柳夭夭点头,缩在椅子里望天出神。 待在家里的日子太平静,平静的她不适应。 李艳系着围裙从灶房中走出,又在柳夭夭面前添了一份儿桂花糕。 “东家,今日中秋,我备了些月饼,一会儿可要给村里人分分?” 柳夭夭的关注点却不在月饼上,她诧异道: “已经中秋了吗?” 李艳眨眨眼: “是啊,中秋了,李艳做了豆沙和枣泥的月饼,您可要尝尝?” 李艳不过在柳夭夭家中几日,却已经对柳夭夭家中的新奇物什适应良好。 甚至颇有几分乐在其中。 柳夭夭惊诧过后,看见她双眸晶亮的样子便笑了。 “自然要好好尝尝的,咱们的常村长更不愿意错过你这好手艺。” 常百庆被打趣了也不生气,只伸手虚指她,乐呵呵的笑。 “村里要分,来上工的也要分,这其中区别你自己掌握。” 柳夭夭温吞道: “我给你二十两银子,你看着给大家伙弄什么节礼吧。” 常百庆笑吟吟的脸皮抽了抽,可终究没说什么。 如今的桃源村除了那些破旧的民房,都是柳夭夭一力促成的。 大家也众所周知她的阔气。 不单是她做生意阔气,对待手底下的人更是阔气。 没人会不喜欢这样的东家。 只是桃源村的人比起外边儿的来更多了一份责任。 谁叫他们有分红拿呢。 按照员工待遇上来说,她们年节还有福利呢。 李艳不知常百庆的腹诽,却为柳夭夭的大手笔而惊叹。 大概只有这样人,才能说出那样的话,可以信手走在众人之前。 “是,李艳定好向您汇报。” 因为柳夭夭不喜欢自称奴婢,但李艳依旧自觉放低了自己的姿态。 柳夭夭不置可否的点了点头。 手底下人能干是好事。 能忽略她的年纪,打心底里尊敬她更是好事。 如今村子里的三个窑已经可以稳定产出供给。 各个工地也是忙中有序。 就连田地里都有人开垦并肥地。 城里的食为先也靠着刘永胜日渐生趣的说书方式维持了下来。 看起来,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 日落十分。 柳夭夭刚刚给唐锦贞写完自己最近发展进度的信,就听见村里爆发出了一阵欢呼。 虽然见怪不怪,柳夭夭依旧翘起了唇角。 她从前可不曾体会过这么许多人依附自己而活的感受,可现在,真的有种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驱使着她不断向前,终有一日,羽翼之下庇护更多的人。 梅姐儿嘴里叼着一块儿月饼。 正隔着珠帘看着柳夭夭的笑容发呆。 她读不懂那份笑容,却感受的出那份笑容的沉重。 屋内的沉寂被敲门的李艳打破。 “东家,李艳已经把您交代事儿办好了。” 柳夭夭看着这个身形依旧瘦削的女子,弯唇一笑: “我听见他们的欢呼声了,必是你准备的东西合乎他们的心意。” 李艳被柳夭夭夸的脸蛋通红: “明明是东家教的好。” 柳夭夭笑的更加灿烂迷人: “我教的好,也要你和梅姐儿学的好。” 突然被点到名的梅姐儿傻呆呆的唔了一声也跟着笑了起来。 “今日中秋,梅姐儿可想回家过节?” 柳夭夭放下笔,撩开帘子走了出来。 闻言,梅姐儿下意识的摇了摇头,反倒叫柳夭夭不懂了。 “合家团聚的日子,怎么瞧你这表情一点都不稀罕呢。” 梅姐儿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要矮上一些的东家,老实道: “家里孩子多,不差我一个,我想陪着东家。” 朴素又直白的一句话说的柳夭夭心里暖极了,当即拍手道: “成,天气微凉,咱们就吃锅子吧……” …… 忙碌的桃源村今日难得提前下了工。 大柳村的爷们们两手都拎满了油纸包挺着鼓鼓囊囊的胸膛成群结队的往家里走。 “早知咱们东家好,日日给咱们算工钱,顿顿有肉吃,如今过了节更是连吃带拿,天爷哟,咱们这是走了什么大运侬……” “就是,我当初还想,在这么个地方落户的灾民不被饿死就算不错了。” 说话那人手舞足蹈,表情很是丰富: “谁知,咱们那小东家干的却是大事,足够养活咱们一方百姓了。” 大家听了皆是唏嘘不已。 不过却也有那清醒的,提醒这些明显兴奋的上了头的: “大家伙回去可守好嘴,这些东西自己家受用便是了,若是去外面说,没得给咱们东家惹麻烦。” “尤其是咱们自家的婆娘,你们可得把利害给她们说明白。” 有些时候,有些话,往往就是一语成谶。。 不过这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