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村的食堂是众人皆道的绝。 材料绝,手艺绝。 桃源村的人被柳夭夭荼毒惯了,如今倒也舍得在吃食上下功夫了。 不下不行啊,吃多了食堂的饭。 降低标准的自家饭实在难以下咽。 大柳村的人也被养叼了嘴,家里的饭如今吃着也不觉香了。 就更别说这些来的次数屈指可数的衙差们了。 “咚咚咚!” “放饭啦!” 一声锣响加上这三个字就是干活的人们最期待的时刻。 衙差们也好似忘了来这里的任务与初衷喜滋滋的跟着大家伙儿进了食堂。 徒留被捆放在柴房的黎铁柱一行发出“呜呜”的哀鸣。 …… 边城,唐锦贞的桌上也摆满了佳肴。 是唐锦贞喜欢且经常吃的,但是此时,他却一点胃口也无。 “主子多吃些,这几日您批公文都到深夜呢。” 如意一边啰啰嗦嗦一边儿往唐锦贞的碟子里放吃的。 “吉祥呢?” 唐锦贞拿起筷子,吃的面无表情食不知味。 如意鼓了鼓脸颊: “去水泥厂了,说是有一批水泥砂砾有些粗糙。” “啪……” 唐锦贞毫无预兆的扔了筷子,吓得如意一个哆嗦,怯生道: “主子?” 少年郎寒着脸: “可有人主使?” 如意缩脖子耷拉着脑袋猛摇头: “属下不知。” 唐锦贞喜怒不辨: “那就去给我备马,水泥是夭夭为了百姓才拿出来的,我必要为她做到最好。” 如今的边城,百姓们有了奔头。 修路和修渠已经成了男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女人们舍得往锅里放粮食了,小孩子偶尔也能舔上一块饴糖。 百姓的生活肉眼可见的改善了。 哪怕唐锦贞用了柳夭夭分组连坐的方法。 依旧有人不愿看着边城王收取民心,继续坐大。 一如那日食为先的何家…… 一如今日出了问题的水泥厂。 唐锦贞脚下生风。 白嬷嬷只感觉一阵儿凤刮过,饭厅中就只剩如意傻呆呆的身影。 “如意?” 如意被喊的一哆嗦,抬头愣愣的对白嬷嬷道: “嬷嬷,主子是不是嫌我笨了?” 白嬷嬷又是好笑又是担忧: “你这股子憨劲儿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主子怎么会跟你计较?” 她更担忧的是这个近来越发沉默的小主子。 “还不快跟着伺候去?” 如意慢半拍的哦了一声,忙不迭扔下筷子追了上去。 …… 桃源村。 柳夭夭陪着一众人吃了个七分饱,这才意犹未尽的放下碗筷。 这段时间她吃的好过的好,孱弱的身子底子也补回来不少。 不但小脸儿日见圆润,就连个子都拔高了许多。 就是肚子总像无底洞似的,吃了没多久又饿了。 柳夭夭摸了摸肚子,感觉该说的说了,吃的也差不多了。 便举起手边的盛着果汁的瓷杯朝着一众衙差敬了一圈: “今日辛苦各位到此,我敬诸位一杯。” 柳夭夭一开口,那些不论是正在吃饭还是闲谈的衙役都放下自己正在干的事端起了酒杯。 “小东家这是说的哪里话,咱们来这儿可不辛苦,美着呢!” 在修雪飞和善友好的目光注视下,这群衙差说话也变得自然大胆起来。 “就是,有这么多的美味佳肴,这可不是苦差,分明是不可多得的美差啊。” “还是不可多得,让我们抢破头的美差。” “哈哈哈哈……” 一番吹捧之后,众人相视而笑。 常百庆的老脸笑的宛若菊花: “诸位这般喜欢我们桃源村那可是我们桃源村的荣幸。” “等我们在新批的那块建好了客栈,诸位闲暇时也可带家里人来玩。” 常百庆畅想着未来,脸蛋都兴奋的晕红了一片: “到时候泡泡热泉,品品美食,享受一番这乡间景色也是极不错的。” 一番话听的那群衙差眼中异彩连连。 就连修雪飞都有些坐不住了: “夭夭,这事儿你怎么没跟我说呢!你侄子在家里正闹的你嫂子头疼呢。” 想起那个比自己没小几岁的大侄子,柳夭夭笑的眼睛都弯成了月牙。 “修建还得一阵子呢,建好了,自然是要请你们一家来体验的。” “体验……体验……对,我们一家人要第一个体验。” 修雪飞嘴里反复咀嚼着这两个字,随后一拍大腿。 “修哥,咱们兄弟也想凑热闹呢。” 那些衙差不甘落后,纷纷你吵吵我嚷的。 “凑凑凑,到时候大家都来。” 柳夭夭郎声道: “只管让你们乐不思蜀。” …… 那时候他们会不会乐不思蜀不知道。 只这一顿餐饭就让他们足够留恋不舍了。 等常百庆在地契和任命书上签下名字按下手印,衙差们押着黎铁柱一行直奔他们村子去了。 黎铁柱被推的踉踉跄跄,望着柳夭夭众人的目光满是哀求。 可是在场众人,没一个心软的。 他们的行为虽然称不上作恶多端。 可黎铁柱仗着他姑父是里正,欺人占便宜显然是做惯了的。 他不会如何,但是等他姑父知道自己丢了里正的身份都是这个大侄子引起的那就不一定了…… 柳夭夭目送他们走远,回头就见常百庆正捧着那两张纸来来回回的看。 柳夭夭背着手,不疾不徐的围着常百庆踱步: “如何?您是不是高兴坏了?是不是还想喝上三大杯?” “噗嗤。” 常百庆看着这个还不到自己胸高的小姑娘,又哭又笑。 笑是高兴,哭也是高兴。 “老头子只是没想到临到老了还能做一番事业,从前,我管的只有小小一个村,几十号的人,可如今做了里正就不一样了……” 常百庆似感动似怅然的喟叹了一声: “夭夭,我好像懂了你的想法,你果然是做大事儿的人。” 柳夭夭驻足,正好面向村子。 她没有说她最初想做的根本不是什么大事。 只是想让这里的百姓都过上她上辈子过的那种生活。 但是达到这个想法的标准太高了,远远不是这个时代负担的起的。 可是这一路走来,她所见俱是满目疮痍。 百姓们担着重税,百姓难以温饱。 百姓们遭受天灾时,受到的是驱赶和拒绝,而不是安抚与赈济。 易子而食,卖儿卖女,沦为贼寇……诸如此类。 为了活着,这个时代的百姓已经付出了太多。 而她,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就是…… 她见过大同……天下大同。。 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