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1979大国飞跃 > 第0168章 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第0168章 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但不得不说,6502作为一个8位处理器,运算速度还要超过8080,还那么容易制造,如果可以成为机床的控制终端芯片,将可以极大地降低机床的生产成本。

当然,这需要对程序进行深度优化,否则几颗4004和6502之间很容易就发生混乱。

这对普通人来说其实是非常难的,但对周夏严来说却根本就不算个事情。

不过一会儿,拿着控制终端的电路板,周夏严就已经完全模拟了三轴机床的大量实际操作。

总的来说效果相当不错。

周夏严满意地点了点头,就将控制电路板安装到了机床旁边的小机箱里面。

这个小机箱不大,但很厚实。在它的上面放着那台9寸crt绿光显示器。虽然东西都很老,但也有一种这个时代独特的科技之美。

一切就绪,周夏严给机床插好电源,然后将控制终端的数据线缆接通到几个电机控制电路上,就按下了启动键。

立刻,这台看着有些粗笨的机床便嗡嗡嗡地自检了起来。

经过十多秒钟的自检,机床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电机停机,等待新的加工指令。

如果是一般人操作,这时候就应该使用键盘,往控制终端里面输入程序了。

可周夏严却不需要,他将手按在机箱的一个数据接口上,然后直接用脑中的系统向终端发布命令。

随着程序输入,三轴机床立刻按照程序设计,开始空载运行起来。

看着刀具按照程序在三轴上不停移动,周夏严心中非常得意。他心说:“我做这么一套复杂的机床控制程序,居然不用敲哪怕一个字符。这要是被国内的机床厂家技术人员知道,他们还不得哭晕在厕所?”

一台数控机床的好坏,人机交互部分是非常重要的。

华夏现在的数控机床其实也还可以,但为什么卖不过进口货?就是因为那坑爹的输入方式。

实际上,共和国数控机床的开发时间很早。1958年,首都第一机床厂与水木大学合作,就试制出了华夏第一台数控机床——x53k1三坐标数控机床。

这不仅仅是我国的第一台数控机床,也是亚洲的第一台数控机床。

那时候,霓虹的数控机床还没有研发成功。我们距离世界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不过晚了7年。

可后来,因为外国的技术封锁,我们的数控机床开始逐渐落后,特别是程序的输入方式,没有跟上国际最新的发展趋势。

70年代初,共和国再次打开国门,我们的科学家去霓虹访问,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数控机床居然不再使用打孔纸带来控制了,而改用键盘在屏幕上敲代码的方式录入加工程序,顿时惊为天人。

没办法,这是我国当时没有多部门纵向合作的原因。70年代,各大机床企业属于一机部领导,而半导体企业则属于四机部管辖。如果想两部门深度合作,的确存在一定的障碍。

因此,半导体企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并没有让机床企业获得长足进步。

当然,发现了问题,我们也在奋起直追,但跨行业的研发,显然不是一家企业可以单独搞定的。于是直到现在,我们的数控机床,特别是人机交互部分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而人机交互部分不好,那么就不容易设计出复杂的加工程序,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数控机床的效能。

但周夏严自然没有这个问题,什么打孔纸带啊,什么键盘屏幕啊,他统统都不需要,直接在脑中想象一个零件效果,然后让系统将它变为可执行的机器语言,输入到机床的控制终端中。

很快,三轴机床就开始运转起来,所有的步骤都符合周夏严的设计,他很满意。

做完了空载实验,周夏严从架子上取下了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金属毛坯,放在工作台上拧紧。

他这次准备进行正式的切削实验。

随着脑海中发出指令,三轴机床又嗡嗡地运转了起来。这一次,是真实的切削金属零件,机床上的切削液喷口开始向着被加工中的零件,喷射出大量切削液用于清洁和降温。

这一切,都没有办法阻挡周夏严的眼睛,他在不停测量零件和机床的各种数据。

很快,他就对原始设计程序进行了调整,然后系统将新的程序输入到控制终端中进行纠偏。

这就是周夏严现在真正强悍的地方,他可以随时关注机床上的任何变化,并对源程序的参数进行实时调整。

要知道再好的设计那也只是理论设计,在实际的工件加工中,会受到大量客观条件影响。

比如说电机碰到阻力时候动力不足,导轨因为运动时间长了以后出现变形,刀具因为金属材料硬度不同,切削效果不一样,等等。

可以说,一台优秀的数控机床,可不是那么容易就制造出来的。其中除了程序,还需要数不清的材料、物理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需要投入的成本,普通人根本就无法想象。

看着机床在那里顺利地加工零件,周夏严忽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 )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