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委会的一个领导点头说:“这倒是真的,这部片子拍得还是很不错的,唯一的问题就是暂时没有拿下许可证。如果用播放内参片的方式小范围播放,我觉得可行。”
文化局的领导听到以后,想了想,问:“小周同志,如果可以播放,你们的电影拷贝够不够?”
显然,这位领导答应以内参片的方式小范围试映了。毕竟得先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不是?
只不过要放电影,肯定必须有电影拷贝,否则他们就是想放也没有东西啊。
对此,周夏严向李振强微微一笑。
李振强便直接出声:“我们这次带来了13盘拷贝,小范围播映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很快,他又无奈地说:“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我们自己投资拍的,所以我们必须自己负责营收。”
说完以后,他便不说话了。
文化局的人当然知道他在说什么。
以前的电影都是国家投资拍的,所以门票收入当然要上交国家。
不要小看现在的电影票一张才5分钱或者一毛钱,但如果碰到了特别好看的片子,那票房也是相当恐怖的。
1979年,我国电影年产量有50多部,但观影却达到293亿人次!
相当于每天有7000万人次进入电影院!
而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更是共和国影史上的神话。它以01至03元每张的票价,居然取得14亿元华夏币的票房!观影达5亿人次!
据说,这个数据还保守了呢。
因此,金手指公司领导这样说,明显是要求收费了。
他们本想让金手指公司做贡献,但人家说得很清楚,这是人家真金白银,花了巨大力量,数十家单位,甚至动用了科学院的巨型计算机,才拍摄出来的科幻巨制。
你一个城市的文化部门,何德何能就让这么多钱为自己做贡献?
如果人家只是自己打广告也就算了。但电影院播放肯定得收门票,要是不给钱,人家不就是白打工了吗?x33
但文化局的人也舍不得这么大的利益,于是场面一时僵住了。
周夏严看了看这些人,笑着说:“诸位领导,我觉得咱们华夏的电影行业早晚要进行改变。虽然我们现在的影视作品都拍得不错,但都是现实题材或者历史题材。迈瑞肯如今已经流行大制作的科幻电影了。他们一部电影的收益往往能达到数亿美金。哪怕电视剧,比如最近热播的《大西洋海底的人》,就可以看得出,科幻作品有多么受欢迎。咱们华夏电影肯定要跟他们竞争的,所以改革不可避免。我们金手指公司可以为各种单位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电影文化产业也是其一。诸位领导如果有兴趣,我们可以拿我们的这部影片实验一下,看一看这种科幻大制作的商业价值。我认为,通过这次有益尝试,可以让整个国内电影行业有一个很好的参考。我想,上级也肯定愿意看到我们能为华夏电影的未来,探索出一条可以实践的路子。”
听到这话,穗城几位领导的脸慢慢舒展开了。
他们除了纠结部门利益,其实更关心自己能不能进步。否则他们也不会因为群众催促而来找到金手指公司了。实在是他们怕这件事情继续闹下去,有人向上反映,会对他们不利。
现在周夏严居然把这次放电影的事情升级到了改革探索层面,这下,领导们就非常喜欢了。
于是,李振强顺利地与文化局的人谈好了合作,拷贝不收钱,门票五五分账。先以内参片的方式小范围播放,然后包括金手指公司、魔都电影厂、展会组委会、穗城文化局几方联合向主管部门申请,尽快通过这部电影的审批。
相信这么一来,就可以把这次探索改革的名头彻底坐实了。
等其他人走后,李振强笑着问:“小周,这样一来,咱们投资拍摄的这部电影,没准儿还真能挣不少钱。说实话,我是没有想到,电影的功效居然这样大。不但让咱们的商品大卖,现在就光电影本身也能挣钱了。”
周夏严听到后,给他解释:“李经理,您看到了吧。我为什么在搞其他产品之余,一直要强调保护我们的文化?就是因为文化才是我们产品的护身符。对枯燥的数据和指标,电影这种文化产品的潜与默化作用更强,更容易影响观众的偏好。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上建立我们自己的护城河,除了拍出好电影,还必须引入更适合市场竞争的电影运作机制。否则到时候,我们就会将我们的文化阵地拱手让人了。”x33
说到这里,他想起了后世看到过的报道。
1982年,我们和明珠港第一次合拍电影,直接在故宫取景,每天仅租用场地的费用就高达几千元。
但戏外,我们的演员无论角色分工如何,每顿饭都只发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个馒头、一根粉肠和一块黑咸菜,甚至会饿着肚子。
而同剧组的明珠港工作人员,却是各种大鱼大肉以及香喷喷的大米饭。
某影后饿了,就来到了明珠港人员的餐车前,向后勤人员讨饭吃。结果却被告知,米饭可以,但肉是给外宾的,不能给你。
于是该影后觉得自己特别丢人,跑到一边哭了起来。
要知道,该影后作为电影厂的职工,每个月只有固定的50块钱工资,拍戏并没有一分钱的片酬。而且作为大明星,她外出演出、出席活动的服装都要自理,因此生活非常拮据。
周夏严觉得,在这种条件下,想让我们的影视人挺直了腰板儿跟发达国家和地区竞争,怎么可能呢?
所以周夏严想用这部影片作为开始,走出一条与后世不同的电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