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我们引入桑塔纳的时候是想完全自主化生产的。但结果华夏生产的零件不能达到德意志的标准,所以迟迟达不到当初的目标,导致大部分零件还是从国外进口。
很多人奇怪,华夏那个时候并不是工业化荒漠,怎么连一辆汽车的零件都生产不出来呢?
其实这中间最大的问题是华夏当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而德意志的汽车又特别要求产品质量,因此需要零件必须保证极高的一致性。
这对当时没有任何基础的华夏来说就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人说,我们自己没有标准,那直接拿别人的标准过来不就行了?
那样虽然简单,比如沿海地区的三来一补就是直接使用客户那边的标准生产。
但问题是,华夏这样大的国家,一旦制定自己的标准,以后是很难更改的。如果直接照搬其他国家的标准,那么不但自动变成人家的小弟不说,以后还会丧失华夏的工业影响力。
因为标准就是本国产品的护城河。如果使用了华夏的标准,那么客户再想使用其他国家的产品,就会有转换标准的隐患。也许想一想,也就继续原来的了。x33
所以想着什么都拿来,最终是失去自我,导致失败。
周夏严在玉山农机厂制造小汽车开始,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等德罗宁公司合资以后,瑨州组建了以玉山农机厂为骨干的合资汽车工厂以及大量配套企业。
原来制定的标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范围又扩大了,购买的设备基本上已经按照华夏自己的标准生产。
这也是后来联盟的嘎斯24小汽车合资以后,瑨州那边可以很快生产出改进汽车的原因。
工业标准只要执行起来,可是会大大提升生产效率的。至少瑨州生产的汽车质量就很不错。
后来周夏严又弄半导体和武器装备,将这些基础打牢了,有条件这才向航天发展。
如今南方边境战事正浓,急需智能化的指挥辅助和精确制导武器。而这些,都离不开卫星定位和卫星授时。
这些东西在后世都是烂大街的东西,原理根本不复杂。以前周夏严去迈瑞肯溜达搞技术,还是拿到了一些迈瑞肯的gps设备的技术。
所以在周夏严的帮助下,华夏在去年发射了三颗实验卫星,北斗卫星系统提前近30年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因为有了这个系统,周夏严才敢启动新能源和无人机等计划。否则就算是生产出来了无人机,那也就是一个大号航模而已,根本不具备实用价值。
这次的纪录片可以算是华夏卫星导航的第一次官宣。
虽然三颗卫星不多,但笼罩一小块儿区域还是可以的。
这支小队在执行任务前,导航系统上已经安装了这片地区的定位,而他们则可以根据卫星定位前进了。
因为对此有怀疑,所以阿斌三人对后面的情节已经有了些许抗拒。
但很快,更精彩的内容来了。本来还不满的几人立刻坐直了身子。
就见天空中忽然出现了一架很大的飞机。
呃,或者说很小的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