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齐很幸运,抽到了一个靠中间位置,且不漏风的考棚。
棚内一桌一椅一床一恭桶,外加两根蜡烛。
少顷,随着“哐当”一声响,贡院的大门关上了,随后各考棚的小门也相继落了锁。
锣鼓一声响,开考时间到!
在考官的号令下,衙役们开始分发试卷。
领卷,审题。
粗粗扫了一圈,发现第一场的题量很大,几乎是乡试时的两倍不止。
这是打算让考生们拼手速啊?
第一部分是经义题,题目不难,只是量很多。
苏齐重重呼了口气,审清题后,提笔就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浪费。
从经义的类型上来说,约有一半的题目涉及到了考生的个人素养,由此可见,朝廷对考生的品德修养很是看中。
比如说,儒家五长:仁、义、礼、智、信,通常考试只考一二,而此次会试居然全部都要考。
莫非朝廷接下来的风向,是打击贪污腐败,提倡公正廉明?
想远了,眼下考试要紧。
苏齐笔走游龙,文不加点,很快就答完了所有的经义题,检察无误后,就誊抄到了试卷上。
总的来说,这些题答得中规中矩,既不出彩,但也不会偏题。
考场里很安静,只能听到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
经义题答完,接下来就是时文。
同理,时文的题量也不少,足足有十篇之多。
自打科举以来,这是压力最大的一次。
因为时文是苏齐的弱项,所以,当他看到这么多的题时,不免有些头大。
曾不止一人评价他的诗,匠气有余而灵气不足。
且这灵气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短时间能培养的,唯有技巧了。
幸好这一方面得了高人指点,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国子监祭酒唐雅康。
新年里拜年时,苏齐曾向他请教,如何短时间內提高时文的写作技巧。
唐雅康告诉他,要想短期快速提升时文,只能在布局上下功夫:
比如,在破题和承题中,需仔细斟酌,选择最佳切入点;在起讲和起股中,需巧用圣人的口吻说话;在最后的大结中,还得加入自己的观点,运用好相应的措辞等等。
总体来说,只要抓住了整体的架构,作出的时文也就大差不差了。
苏齐按照这些技巧,旁征博引,绞尽脑汁,终于把十首诗都给圆了过去。
写完后,他搁笔轻嘘了口气,也不求要多么出彩,只望四平八稳别拖后退就行。
将时文誊抄完后,继续下面的题。
往下是算学题。
虽然题量很多,有足足十道,但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也就是小菜一碟。
虽然时文不行,但算学题可是咱强项啊!
自科举以来,苏齐头一次有了优越感,这就是所谓的取长补短吧!
三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会试第一场结束!
走出考场的时侯,只感觉恍如隔世。
苏齐本还怕自己会在考场里染个病啥的,毕竟考前自己多有熬夜,只怕考场里会精神不济。
谁知这一次却是多虑了,直到走出考场,他也没感觉哪里不舒服。
难道是身体素质提高了?
当然不是,究其原因,还是会试的考棚环境好,既没漏风也没漏雨。
被褥又厚又暖和,床虽窄,但刚好能躺下一人,比起乡试来,睡眠质量提升了不少。
最最关键的是,会试考棚里的恭桶,它居然没有臭味。
整个考场没有异味飘来飘去,实在是太让人高兴了。
为此,苏齐还专门研究了一番,这恭桶到底为何没有异味?
他捏着鼻子查看了片刻才发现,恭桶内部放置了一大块黑炭,就是这么个黑家伙,保持了考场里的空气清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