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想想大哥的憋屈,脸上也现出忿忿之色。
苏哲无奈一叹:
“堂堂英雄,却总不得其时,运气相当之烂!”
诸葛亮闻言沉默,也略有感慨:“运气之事,玄妙至极,非人力所能及。”
苏哲话锋一转:“但是——这么背运的一个人,最终得到你的辅佐,竟然三分天下有他一分。”
听到这里,诸葛亮大惊。
而苏哲料想诸葛亮心高气傲,必然想不通为何自己会辅佐一个都没排上名的刘备。
“诸葛公子,是世间何人?你是天才少年,今后你还要拜师水镜先生,学成之后,雄才大略,可比管仲、乐毅那样的明相。”
诸葛亮不禁心头一跳。他居然知道我一直想要拜水镜先生为师?
“像诸葛公子这样的大才,世间少有,如果去辅佐其他人,岂不是翻个手的事?怎能显现出您的大才?”
“而玄德公一生颠沛,雄心壮志不弱于他人,恒心毅力更非常人可比。只是欠缺了一些运气,如果你来辅佐他于危难,岂不更显示出你的麒麟之才?”
诸葛亮苦笑:“苏公子说笑了,我何必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而去做吃力的事情。”
苏哲不禁笑了起来:“可是,正是你辅佐了刘玄德,从而成为了千古名相。”
诸葛亮惊愕不已。成为千古明相,这一直就是自己的志向。但是居然辅佐的是刘备吗。
这个苏公子该不是为了给刘备当说客,故意诳我吧。
苏哲喝了口茶水,娓娓道来:“远的不说,就说近的吧!”
“在史书的记载中,两年后,你与徐庶拜水镜先生为师。建安六年,水镜先生向玄德公推荐了你。建安十二年,徐庶向玄德公推荐了你,玄德公三顾茅庐,你谈笑间,献上天下三分之谋划,奠定了往后数十年的基本国策,玄德公求贤若渴,几番相求,终于得你出山相助。”
关羽听罢,骇然变色。大哥这也太惨,居然直到十年以后,才求得这位贤才相助。
果然如军师所说,运气背啊!
诸葛亮更是再也无法淡定。
这一番说法,和原本准备和好友徐庶拜师水镜先生的想法暗合。
况且言辞凿凿,看来不假。
这么说来,他也的确背时,居然到了十年后,接近三十岁,才选定了主公。
苏哲却是在心里替刘备感叹了一番。
都说人到中年,方懂刘备。
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前,可以说一直在抓瞎,走到哪里算哪里,走到没路再重来。
直到遇到诸葛亮,才如暗夜看到了灯塔,通关有了攻略,从此一切都有了盼望。
那个时候,刘备已经四十七了。
哪个四十七岁的中年男人,能够在一辈子的憋屈,忍辱,白眼和败仗中,依旧秉持着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气,和少年赤子的初心,越挫越勇?
但是人生四十七,还能有几年?所以刘备才能不惜躬身三次来到茅庐,向诸葛亮展示了他最大的耐心和诚心。
男人至死是少年,赤心不改真英雄。用到刘备身上贴切之极。
三人各怀心事,沉默了半晌。
诸葛亮缓缓道:“苏公子以此相告,是有何用意?”
苏哲回过神来,脸色缓和道:
“玄德公用了十年才遇上你,而你也用了十年才遇上主公。”
“十年,让很多机会失去。正如水镜先生所说,你虽得其主,却不得其时。”
“我既然知道这一切,为何不让这一天来得早一点?”
“或许早一点相遇,你的成就不只是帮助玄德公三分天下?说不定一统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至此,关羽终于明白了,为何苏哲要大老远的跑这一趟。
这个人居然对于大哥如此重要。
诸葛亮更是恍然大悟,眼中有光闪过。
原来竟是如此!
乱世机会稍纵即逝,正如自己所说,不出三年,格局必会变动。
十年,任是谁也等不起了!
因缘聚会,苏公子的出现,便是要弥补这份遗憾么?他何以对刘备如此上心?
便急急问道:“苏公子,你是何人?为何要做这件事?”
苏哲凝声道:“因为我被玄德公所救,感念他为成大业一路坎坷,不忍心袖手旁观,才出手相助。”
“如今,我被他召为军师,为他效力。而旁边这位——”
苏哲拍了下关羽的肩膀:“便是玄德公麾下的名将——关羽关云长。”
关羽立刻恭恭敬敬给诸葛亮拱手行了个礼。
诸葛亮讶笑着起身:“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毕竟是个孩子,有一天突然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成就,和自己所期待的一致,开心得忍不住站了起来。
诸葛亮自觉失态,却也不在意,向两位拱手道:
“苏公子一席话,让亮豁然开朗。我必然不负公子所望,早日学成投奔玄德公,尽绵薄之力!”
“小弟!”
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少年掀开帘子,走了进来。
和诸葛亮站在一起,均是一般清秀,一般俊雅。
“这便是我的小弟诸葛均。小弟,来拜见玄德公麾下军师苏哲苏公子,和上将关羽关云长。”
少年拱手认认真真见了礼。
苏哲看着这少年认认真真的样子,不由心中喜爱。
诸葛亮突然躬身拜了个大礼。
苏哲和关羽都被惊到了。
诸葛亮起身说到:“我本欲待小弟十五岁之后,再离开草庐去师从水镜先生。如今承蒙苏公子露出天机,我既然知道天意弄人,便该早日去拜师了。只是小弟尚未成年,心中惶恐,不知可否拜托苏公子,带回小沛,我也放心一些。”
苏哲一个踉跄:“诸葛公子就如此信任我吗?”
诸葛亮莞尔道:“君子知君子,一番问答,我已经深知苏公子非常人,而玄德公亦是美名在外,我将小弟拜托给你,有何不放心?”
苏哲微微一笑:“君子之托重如山,我必不负所托。”
一行人走出草庐,苏哲打了个手势,远处随行的人便将剩余的十车丝绸运了过来。
诸葛亮见到成车成车的丝绸,惊诧道:“这是何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