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的生活日常正文卷第129章遇见同一缕阳光最新网址:除夕守岁。 过年是老百姓最讲究团圆的日子。 这一天,一大早就贴对联,做饭食。 因为京城的店铺讲究闭门五天,每逢过年,年三十是旧年最后一天,家里都需要准备从初一到初五的饭。 当然,下午开始首先准备的,就是最为隆重的年夜饭。 到了晚上,八仙桌上摆上做好的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团团圆圆过大年。 年夜饭也有讲究。 譬如,年夜饭不能招待外人,只能是自家人才能上桌。 再亲密的朋友也不行,除了年夜饭,大年初一的饺子也是一样。 魏平安家,大姨子艾沐棽例外。 艾沐棽孤家寡人,又是张老太太带大的,早就视同自己的亲孙女了。 艾沐棽一直跟着周闻一起喊奶奶,回到京城干脆也直奔这里。 在老太太心里,这已经就是最亲的小孙女了。 过去的几年,艾沐棽一直是这个家里的一员,一起过年的。 反而是魏平安,一走就是五年多。 不过,每一年的饭桌上,都会有魏平安的碗筷。 这也是年夜饭的另一个讲究。 年夜饭讲究即便家人没有赶回来,家人们也要为他留出一个位置,摆上一双筷子,一个碗,表示全家人都聚齐了。 所以,过去五年,虽然魏平安都没能亲身参与,但他也一直以另一种形式跟大家在一起。 远在XC区的军区大院里,老李家也在准备年夜饭。 军人过年跟普通大杂院不一样。 部队大院有食堂,每年除夕白天,食堂都会组织一些活动,今年的活动很多。 有奖游艺活动——猜灯谜,就是预先将请人写好的谜语,一张张粘在食堂两侧上方钉挂的一长溜铅丝上,猜对获得积分; 托举着乒乓球拍,上面放上乒乓球,然后或者自转圈或者围着桌子跑圈,根据时间和距离获得积分; 还有很多,网竖着的酒瓶子里投筷子的,蒙眼摸物的,就是在黑板画个人脸,三米外蒙上眼,摸到鼻子几分,摸到嘴巴几分…… 下午老李就带着小米去玩了。 李璐因为这几年带着小米,刻意回避了很多小伙伴,待在家里没动窝,田妈妈就陪着她。 等晚上回到家,自个儿家也准备一桌年夜饭。 李璐摆盘的时候,下意识就多摆了一副碗筷,田妈妈心疼的就要落泪。 老李也看到了,默默的端起酒杯喝了一口。 女儿对待感情这件事上,也随了他。 随着年纪越大,他也总会想到那个城门楼子上被绑着英勇就义的女人…… …… 魏平安家。 年夜饭正在传递上桌。 老京城的年夜饭讲究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菜,所谓四四见底,底同喜,讨一个好彩头。 现在物资匮乏,困难时光刚过去,实际老百姓的生活还没彻底缓过气儿来,所以这四凉四热河四肉四汤菜就混淆了来。 譬如猪肉炖粉条,既是汤菜,又算肉菜,还算热菜…… 最后魏平安家的这桌年夜饭,四菜一汤,说的是五福临门。 嗯……这词儿,这穷讲究,貌似也似曾相识过。 大过年的,不想外人,更何况是穷算计的阎埠贵。 饭菜上桌,一家六口人团团圆圆吃大餐。 魏大宝坐在他专属的儿童餐桌椅上,大快朵颐,吃的不亦乐乎。 下午跟着小舅舅可是玩嗨了。 最后还是当娘的周闻出马,要不然都喊不回来了。 就这,还哭鼻子了呢。 不过男孩子皮实,魏大宝挨揍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揍完了拎回家,不一会儿自己就乐呵了。 注意力转移的很快,魏平安猜测自己儿子有负面情绪遗忘症。 通俗讲,就是没心没肺。 饭后。 饭菜收拾了,该拿出去冻上的就冻上。 这个时节不用电冰箱,放外面院子里,拿个盆扣上,没一会儿就能冻住。 该收起来的,也收起来。 因为这顿剩菜剩饭,要跟着水饺当配菜,吃五六天呢。 吃完年夜饭,就是“拜年”。 晚辈给长辈拜年。 老太太是这一刻最幸福最开心的人了。 在她的观念里,活着最大的幸福,就是每年最后一个晚上,坐在堂前,面前有小娃娃给她磕头拜年。 这意味着子孙后代繁荣,不是孤家寡人。 所以,老太太就坐在屋子正中间,魏平安在左边,艾沐棽和周闻在右边。 周子墨带头打样儿,走前两步,噗通跪到地上,磕头带响儿,这也是规矩。 直起腰来,说贺词:“祝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老太太每当这个时候就会乐的合不拢嘴,今年更是如此,毕竟孙女婿也回来了,是真正的阖家欢乐。 “好好,大孙子,来,奶奶给你个红包。” 张老太太的红包是她自己攒的钱。 魏平安之前跟周闻说过这事儿,可以他们包好了红包,让奶奶给他俩发。 但老太太不同意。 东北女人都实诚,给的多少是老太太自己的本事,给少了给多了都开心,不喜欢弄那些弄虚作假的勾当。 嗯,老太太把魏平安提出的这种行为叫,勾当。 可见是真的挺排斥的。 周子墨拿了红包美滋滋的就起来闪到一旁。 今晚这一拜,明天的小鞭就又有着落了。 魏大宝蹒跚着也走上前,跪到地上,砰砰砰磕头。 起来就有点晕,忘了刚才大姨教给的祝词,不过小家伙也有急智,立刻开口道:“祝太姥姥活到一百岁……” “好好,好,大宝快起来,来,这是你的红包。哎吆,瞧这小脑袋瓜磕的,都红了。” “大宝是真实诚,快看看,别把屋里的地砖给磕碎了。” 艾沐棽开玩笑的道。 一家子人哄堂大笑。 除夕夜最隆重的两件事结束,剩下的,就是围坐在一起,吃着杂拌儿,嗑瓜子花生闲聊片子等12点来到了。 …… 军区大院。 年夜饭后,李璐陪着田妈妈,老李抱着魏小米,还是一家子走进了食堂。 那里活动还在继续,而且更热闹了。 老李别看脾气暴,但人缘好。 特别是李主任和王副军长家“搬离”了这里后,气氛就更融洽了。 孔二愣子一家子也都在,五六个孩子属于队伍庞大的,老赵家孩子也不少,但大儿子比小闺女大11岁,帮着带孩子游刃有余,属于最沉稳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