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哥。”
“你瞅瞅。”
“这些碧绿的植被,可并非刚插下去的秧苗,而是等待收货的马铃薯!”
啥?
顺着朱慈炤的手指之处,朱慈炯将脑袋伸出车窗外。
伴随着寒风袭面。
原本的三分酒气,被冻的还剩下一份醉意。
朱慈炤命人停下车架,自己跳到田亩间。
他随意扯出几棵植物,那硕大且连成片的根茎,令朱慈炯有些意外。
从来只听说过农作物食用的是果实。
这被老四称为马铃薯的农作物,居然吃的是根茎?
“这就是之前我所吃的马铃薯?”
在得到老四肯定的答复后。
朱慈炯愕然地望着那延绵不绝的田垄。
这一颗马铃薯的根茎就能产出近十斤的马铃薯。
这几乎望不到头的田垄,所能收获的果实,简直堪称天文数字。
更何况。
按照老四的说法,马铃薯在辽东地带,那可是一年三熟。
见朱慈炯满脸愕然震惊。
朱慈炤淡然笑着说道。
“三哥,现在你还觉得官僚倾轧严重、文人勾心斗角的江南富庶地带,真的比我这辽东‘苦寒’之地还好吗?”
面对这位冒着生命危险,跨洋而来探望自己的三哥,朱慈炤不想将话说的太逆耳。
只是轻描淡写地点出,那江南一带,他压根看不上。
沉默良久。
朱慈炯这才长叹着点头。
“老四,你说的没错,这辽东更适合你。”
“而且,你真的为父皇、为大明,立下大功了。”
作为崇祯的皇子,大明统治阶级的核心成员。
朱慈炯很明白目前大明的窘迫与困局。
各地流民造反,缺的是粮食……
崇祯无力扩充军队、外出镇压,缺的是粮食……
鞑靼、后金、故元对大明虎视眈眈,而朝廷养得起的兵卒,只能依靠长城防御,而无力出击,说到底缺粮也是其中一项最主要的原因……
民以食为天。
这是恒古不破的真理。
而如今。
老三的辽东。
仅复州湾、羊关堡一带的粮食产出,就足以养活整个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下辖的6府15州89县所有百姓……甚至还有盈余。
若是整个辽东地界皆被老四收复。
所产粮食,怕是养活整个大明都绰绰有余。
百姓有充裕的粮食。
部队有充足的粮饷。
远征有足够的补给。
那,还何愁大明有祸乱民变?
那些虎视眈眈的外族蛮夷,更是区区小可的大明帝国癣疾而已。
“三哥,你这可是太过抬举我了。”
见朱慈炯放弃了劝说自己上书崇祯,改换封地的打算。
朱慈炤这才拍拍手上的泥土,拎着那已然接近成熟的马铃薯,重新登上马车,准备现场切片烤成土豆片吃。
朱慈炯,望着正忙于切土豆片炭炙的老四。
已经明白之前朱慈炤在船上卖关子的真实答案。
老四治下的资源储备已经达到了可怕、惊人、庞大地步。
这充当主食的马铃薯的存储量,甚至已经超越“要多少有多少”的白酒、鲸鱼肉、鱼油的储量。
作为兄弟,朱慈炯也不想再绕弯子。
“老四。”
“你跟我说句实话。”
“你现在有多少可调动的粮草,一年后又能储备多少粮草……按照你之前在朝堂上顶撞父皇的平辽计划,七年之后,你又能屯下多少粮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