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二,今天咱爷俩不谈别的,就说说心里话。爹之前曾告诉过你,你大哥身体不好,你要多多努力。”
“说实话,爹的确有私心,当年靖难之役时,大军士气低迷,没有人会认为这场造反能够成功。可当爹看到你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在军中已经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所以才会说出这些话,让你有个盼头,好为爹出力。”
“你做到了,可爹却反悔了,立了你大哥作太子。爹当了皇帝,很多事情都不能按爹的想法去实行。所以爹不得不委屈你了。”
拍了拍朱高煦的肩膀,朱棣的眼眶也微微有些发红了,几滴眼泪顺着眼角流淌而出。
他为什么这么疼老二?除了他和自己年轻时很像之外,还有对他的愧疚。不然就冲他这些年做的糊涂事,朱棣早就把他贬成了庶人!
朱棣哭了,朱高煦又何尝没哭呢?只不过他不愿意在朱棣面前表现出来,所以连忙把头扭向一边,偷偷抹去自己的眼泪。
“这些年,你大哥监国有方,咱们爷们外出打仗,他能保证后方不出乱子,已经说明他的能力了。虽然爹总是骂他不争气,但爹心里对他还是很满意的,大明的未来,也需要一个施仁政的皇帝。”M.
“老二,你也监国有一段日子了,也应该明白,这个位子其实不适合你。你的能力,只有在战场上才能体现出来。”
“记得你大伯活着的时候,爹从来没对那个位子起过什么念想,我只喜欢无忧无虑的做个燕王,国家需要打仗,我情愿做个大将军,为国效力。可惜啊,天不遂人愿,你大伯年纪轻轻的就走了。”
除了朱元璋,朱棣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他大哥朱标了。他可以说是朱标一手带大的,很多事情、道理,也都是大哥教导他的。他的心里,对朱标充满了敬佩与崇拜。
即使靖难成功,朱棣也没有想要杀了建文,因为他是朱标的儿子。
饶是朱高煦再傻,此时也能明白朱棣这话中的意思。这是要他放弃对那个位子的念头,他并不适合。
连他那已故的大伯都搬出来了,足以表明朱棣的决心。
以朱高煦的脾气,他当即就想反驳两句,但似乎又想起了什么,并没有言语。
“爹,您说得对,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儿子没有像大哥那样的本事,自然也不该对皇位起念头。”
朱棣有些错愕的看了一眼,好家伙,这还是他的老二吗?怎么说话文邹邹的,这是要当大学士啊?
还没等朱棣反应过来,朱高煦又把手伸入怀中,将一块金灿灿的物件拿了出来,同奏折一起放到了桌子上。M.
朱棣一瞧,这不是三千营的兵符吗?老二把这东西拿出来干什么,这可是他夺权唯一的底牌了。
要知道,军营里的人,只认虎符,不认将军。谁拿着虎符,他们就听谁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