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请坐吧。”
演练了两遍后,玉京台小学一年一班的同学们成功完成了一次上课仪式,正式开始了小学的教程。
这可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啊,要上课了”的条件反射。
第一节课是甘雨的语文课,教学内容是拼音的前几个韵母。
甘雨老师站在讲台上,努力地想让自己的表情和声音生动一点,但表现出来依旧显得古井无波:
“大家跟我念,啊—喔—呃—噫—呜—吁”
“啊——喔——呃——噫——呜——吁”
好在一年一班的同学们都比较单纯,十分听话地跟着念了。
接着,甘雨又开始一个音一个音的教。
“啊——”
甘雨嘴巴张大。
“喔——”
“o”型的小嘴像是红樱桃。
“呃——”
嘴角微微咧开,像是在微笑。
……
看着甘雨不断变化的嘴型,茂华发现这种幼儿园级别的课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无聊。
茂华又转过头,只见小胡桃认认真真地跟着甘雨老师,每读一声还摇晃一下脑袋。
可可爱爱,没有脑袋。
察觉到茂华的视线,小胡桃扭过头来,眨了眨眼睛。
看我干嘛?
不干嘛,你继续。茂华微微仰首。
唔,茂茂你也认真点。小胡桃嘟嘴皱眉。
好好好。
两人完成了一次加密通话。
茂华嘴上开始跟着甘雨念,脑袋里却开始了自由探索式脑域开放训练,简称发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