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烈焰汉魂 > 第三十二章 廷辩

第三十二章 廷辩

公孙弘道:“好一个生息繁衍,好一个依循天道。匈奴使者,我且问你,匈奴人每遇雪灾畜疫,牲畜大量死亡,粮食毡裘不够时,首先冻饿而死的都是老人孩子,以至常有人口大减之事发生。如此无有孝慈、轻视生灵之举,难道是为了族群壮大?还有,匈奴风俗最奇之事,竟然子能够娶后母,弟可以娶兄妻,此等不知廉耻行径,难道竟然能以生息繁衍,族群壮大的说词加以掩饰乎?你等匈奴人的天道,难道就是一有灾难降临,便视亲族弱小而不顾,甚至可以颠倒错**理纲常?”

雕渠难道:“汉人男子到簿籍之龄服兵役时,常要自内地远途跋涉奔赴边关。据我所知,许多年迈的父母在送别自己即将从军远去的儿子时,都是将家里最好的食物,最厚实的衣服拿出来送给儿子,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不知此说是否为真?”

公孙弘道:“汉人重骨肉亲情,你所说的事倒是不虚。”

“匈人长居大漠南北,环境气候变幻无常,当遭遇天灾时,食物衣物不够让所有人都活下去是时常都有的事情。如果将有限的衣食留给老人孩子,年轻人没有了,老人孩子不能战争,无法保全自己,也无力放牧及对抗各种灾祸,所以,最终结果必然是全族消亡。如果将有限的食物衣物留给健壮的年轻人果腹御寒,虽然老人孩子没了会让他们感受到痛苦难过,但他们有力量保全自己,牧养牲畜。待到他们生存安定之后就可以养育更多的孩子,壮大族群。所以,匈人的行为,就是顺应天道,必受昆仑神祝福。”

见百官无语,雕渠难续道:“匈人引弓之国,健壮男子乃是国家之宝,因此,女子最值得称道的行为就是多多生养孩子,为国家养育勇士。如果有男子故世,他的妻子又年轻,如果就此守寡,不再生养,那就是国家的损失。匈人先祖不拘泥迂腐的条规,想出了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她的夫弟,后子娶她。这样,国家没有鳏夫寡妇,放眼草原,都是其乐融融的庞大家族,难道不是莫大的美事?”

许昌见百官中还有人不服,欲上前诘问雕渠难,便做手势制止;知道继续争论下去也是无有结果,甚至徒增笑料,有失朝廷威仪。当即令雕渠难退下,自回馆驿等待。

“匈奴人自比禽兽而不觉耻,你等与他口舌相争,能讨得了甚好处?”许昌对众官员道。

“匈奴人张口就提岁赠增加,此事一定不能纵容。戎狄既无信,又不懂感恩,拿到好处后,只会愈加蛮横,贪索无度。”有人言辞铿锵,一时附和者众。

许昌抬首看着上方梁栋,若有所思:“孝景时,天子曾有心废掉岁赠,不想匈奴人竟然率大军南下烧杀抢掠,我大汉损失惨重。如今拒绝岁赠增加,匈奴人必然故伎重演,复起刀兵,到时候,损失只怕还超过这岁赠增加之数。”

听了许昌这几句话,百官面面相觑,刚才态度坚决的几个官员也没了声音。毕竟和平已持续多年,汉廷百官生活优渥,谁也不愿复见刀兵。

大司农韩安国上前几步施礼道:“丞相,诸位。大汉每年给予匈奴的岁赠,丝帛粮米车载牛拉,去往戎地,想来确实不太合情理,有人义愤填膺,实属正常。不过,诸位有否想过,不合理之处在哪里?有多严重?不才掌管国家库房钱粮,现在不妨为诸位算算钱粮丝帛等数额及现状,诸位也好心中有数。大汉国祚自高祖以来,已逾六十余载,而今人口比之汉初增长几逾一倍,已过三千万之数,再加百姓勤劳,以致国库货仓内缯帛钱铢早已堆积如山。上月清点储积,库房的门被团团缯絮所堵,都不能完全打开;钱库里串钱的绳子也已朽烂,铜钱散落于地,好多都已锈蚀变色;粮仓里累积的每年吃不完的粮食,更是多已腐烂不可再食用。是故,给予匈奴的岁赠如再增加十之一,匈奴人定然庆幸欢喜,如获巨利,但对我大汉来说,其实只是将府库内尚未腐烂的陈年积粟以及用不完的丝帛缯絮钱铢转让与那胡人罢了。况且,现在边郡设立得有互市,胡人拿了汉钱,只会跑到长城下的互市交易购货,这些钱最终仍是回到了汉地。对大汉来说,此一去一来,其实未有甚损失,反而将大汉富足丰饶之状广布戎狄蛮荒之地,如能以此消弭刀兵。实在是一举数得啊。”

听了韩安国一番算计,百官都是纷纷点头。

许昌捋了捋下额稀疏的胡须,沉默片刻后说道:“如大司农所言,这岁赠增加十之一,似乎对我大汉几无影响,如此,大司农是赞成匈奴人的提议了?”

韩安国对着许昌道:“丞相,属下赞成。但并非怕那胡人,忍气吞声之举,实属权衡思虑再三之后得出的于我大汉最为有益的抉择。”又转身面对百官:“不才妄言,请诸位三思。”

公孙弘朗声道:“丞相,大司农言之有理。属下觉得,即使同意增加岁赠,给匈奴单于的回信中,措辞用句也一定要强烈,既要训斥其贪婪不义,更要突显此乃我大汉恩威海内之举。”百官中当即又有几人大声附和。

许昌见众官已有共识,便简单览结了几句,唤丞相长史宣告退班。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