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苞救出来的这个人可是一个顶顶重量级的人物,连曹操办事都要打着他的旗号才名正言顺。他就是刚刚禅位给曹丕的原皇帝汉献帝刘协。其实,这时候叫他汉献帝是不对的,只是为了让读我这书的人明白才这么说的。要称呼他以前得叫他万岁,现在他成了山阳公,最少也得叫声大人。这汉献帝的称呼是他死后曹丕给他的谥号,全称应该为:汉孝献皇帝,只是我前一世的史家为了方便就简称为汉献帝,而一般人的就跟着这么叫了。他这个汉孝献皇帝的谥号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孝指的他品行好,一贯孝敬老人等,献的意思可不是什么贡献的意思。我前一世有些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说是因为刘协把皇位贡献给了曹丕,曹丕才给了他一个献字的谥号。其实哪是这回事啊,古代这个谥号可不是轻易给的,都有这严格的含义。博闻多能曰“献”。聪明叡哲曰“献”。总起来说这是赞颂刘协聪明的。说实话,刘协这人虽然被曹操曹丕父子压制的死死的,但也确实对得起这两个字。
据史载,刘协被立为皇帝后,便马上派人寻找自己母亲王美人的哥哥。把母兄王斌并妻子一道迎入长安,赐给房屋田地,使其有生存之倚,并拜为奉车都尉。追尊母亲为怀灵皇后,重新安葬以皇后礼。之后又升迁王斌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赐租赋500户,得以善终。病故后追赠前将军,并以其子王端袭父爵位。这也是一种孝行。他的哥哥弘农王死后,王嫂唐姬流于民间,献帝知道她受叛将李傕所逼后,也派人迎入王宫,封为弘农王妃,奉养于宫。献帝不但有亲情,也很有怜悯之情。他见随自己奔波的朝臣中有贫困的,都尽可能地周济一下,“赐百官尤贫者金、帛各有差。”在他即位后恢复了科考制度。有一次试考的学子有四十余人。考后主管部门把考生分为三等,一等的赐位郎中,参议朝政;二等的赐位太子舍人,服侍于王子;三等的落考回乡。汉献帝听说落榜人中有60多岁的白发老翁,顿时大发慈悲之心,刷下一道圣旨说:
“孔子叹“学之不讲”,不讲则所识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结童入学,白首空归,长委农野,永绝荣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罢者,听为太子舍人。”
献帝这道诏书的主要意思是:如今有的老考生年龄都超过60岁了。他们一边准备考试,一边还需要求借钱粮以为入京会考之资,因而不能专心备考。所以他们考的不太好情有可原。想来这些人从儿童时起就入学堂学习,直到头发白了,仍不得功名,空手而归。一想到他们再也没有机会了,他们将在农村乡野一生,对前途绝望,我的心中就很同情可怜他们。这样吧,这次考试中下榜落第之人,都一律视为太子舍人,留用京师。献帝此举似乎不太中规中矩,但亦见其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说道刘协聪明,不得不提一件小事。就是公元195年京城周围大旱,自四月至七月正是农事旺季却一百多天没下过雨。谷价飞涨,“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这是正史所载。京城四周的饥民涌入城中讨饭,到处是饿殍横尸。汉献帝知道后马上命令有关部门开仓救命,并派侍御使侯汶主持为饥民煮粥布施,能救一人是一人。可是献帝发现死人并不减少,便怀疑侯汶等一干组织救济的官员舞弊,于是在御座前亲自命人做粥,来计算一斗米可煮多少粥,可救多少人。知道其中肯定有问题后,便派侍中刘其去责问有关部门。这一下负责此事的衙门人员都来到献帝前谢罪,汇报说已将侯汶逮捕一一核实,确实有弊。可是这汉献帝又发了慈悲心肠,说:“放了他吧,我不忍心让他为此入狱。可以打他五十棍作为惩罚。”从此以后,没人敢再作弊,把官仓中取出的粮食全部如实地救济灾民了,因而救下了许多人命。这件事也说明刘协还是很聪明的。
再如虽说汉献帝是董卓逼上皇位的,本应该是董卓的傀儡皇帝,但是,不起眼的汉献帝却没有屈服,董卓死后,曹操专权,汉献帝怕曹**宫,所以常有除掉曹操之心,所以他找来国舅——伏完,也就是伏皇后的爹爹,亲手写了一封血书,塞到赐给伏完的衣物、玉带之内,可惜在门口的曹操多疑,亲自检查了一遍,可是没有收获,倒吓出伏完一身冷汗来,回家后,伏完找来忠心耿耿与汉献帝的忠臣来,告诉他们这个计划,他们看到血书,都哭泣着答应了。可惜事情败露,曹操诛杀了伏完,并且把伏皇后绞死了,汉献帝并没有屈服。
汉献帝虽然一直受人欺压,但是他总不会屈服,总要想办法把欺压他的那些贪官、横行霸道的官员速速除掉,其实,他是一代明君。因为汉献帝立刘备为皇叔就是一项明智之举,这样,就可以帮助他除去曹操,又可以让刘备对他忠心不二,这样,他就可以“借刀杀人”。又不让自己有损失。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先后与刘备,吕布二人斗法,最终以曹操的胜利告终,吕布在白门楼将星陨落,刘备被曹操驱逐出徐州下落不明。而此时刘备的义弟关羽被迫加入曹操的阵营,献帝见状又燃起了希望之光,亲授关羽汉寿亭侯,希望关羽能助自己诛杀曹操。
汉献帝的一生,是典型的倒霉一生。没有穷奢极侈,也没有暴戾专横,却一样被人灭国。说到底,汉献帝是因为当时情况所迫,根本就掌握不了权力。有人曾说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一个职位,职位不过是一个房架子。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房架子越大便越空空如也,便越显得贫寒破陋。小窝棚破点还有人住,老大的破房架子既不遮风又不挡雨,谁去住?说不定哪天倒了把自己砸死,所以自古有言智者不立危墙之下。“权”的本意是指秤砣,秤杆称“衡”。秤砣得有分量才能压住秤杆,否则什么用也没有,废铁一块。所以,“权”和“力”是分不开的。没有力的就称不得权。汉献帝本身什么都没有,只有捏在别人手心里的一条命,不过是一个政治上的行尸而已。自己连饭吃连衣穿都解决不了,还算是皇帝吗?还有什么权力可行使的呢?权力可以用以剥夺,但当你不能给予的时候,你肯定就会失去剥夺的权力。只有人们感受到你有生杀予夺的能力时,你的权力才有效,才有向心力。权也是要由一种势来为辅佐的。人们讲人多势众,人多了也就有势了,光棍一个有什么势?没有势谁听你的?没有人听你的,政令不行,号令不出,你还有什么权?所以,拥戴者是权力的一个大前提,汉献帝身边哪有拥戴他的人?当土匪头也得有四梁八柱才好使。只要你有人拥戴,有人才支撑,自己又有能力、有实力、有财力,就是没职也有权,至少有一言九鼎的话语权,这就是权力。老百姓为什么说皇帝是“金口玉牙,说啥是啥”?因为他有权力,皇帝的牙也不过是一小块骨头,同样不比平民高贵,皇帝的嘴也和平民一样喘气、打饱嗝儿,甚至还会臭气熏天的,但他的牙和口贵如金玉还不是因为他有权吗?因为他拥有无数的金玉珠宝吗?因为有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地方官吏为他的指挥臂使,听他的,人多势众。而且他又有钱粮又有兵马,所以他“说啥是啥”。汉献帝正因为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皇帝牌位了,这就没有用了。所以,评价汉献帝连一个平民的标准都不能高过去,平民还有人身自由,他有吗?这也正是他的又一个可怜可悲之处。
汉献帝虽为亡国之君,但无论史家还是读者,很少有憎恨他的,至多是恨其不争,恨其懦弱,但他又能怎样呢?人们不恨他还在于他并没什么作恶处,而且心地十分宽厚。也正由于他宽厚能容忍于非常不该忍之忍,所以他也注定成不了什么大业。但若生于治世,即使不为英主,至少可为中主,不至于成为亡国之君和昏君。
无须忌讳的“宿命”与“因果报应”;汉献帝尚存亲情、人情、体下之情,所以有人同情;时耶、势耶、境耶——这就是命运
在科学昌明时代没人会相信迷信的宿命说。凡事都有因果,但未必都有现世报应,老百姓叫“现世报”。但我们又无须忌讳“因果”与“宿命”。万物都有联系,万事绝非孤立,这是科学的哲学观。老百姓讲积德,说“爷爷奶奶积儿孙”,而不是现世现报,这些说法都是有一点科学成分的。
真正的“宿命”,就是先天注定不可更改的。比如献帝出生在皇室、出生在失政亡国之际,这就是他的不可更改的宿命。汉高祖、汉光武这两个开国、复兴人物他们可以草创民间,从头干起,因为他们有自由。可是哪有一个生为皇室人物而去发动起义的?献帝的老子已把天下肢解了,谁也没办法,这就是他的宿命,他改变不了,不管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他的出生。再一个宿命就是他的素质绝非是天下雄主的素质,至多不过是一个治世中主,而他那种性格生于乱世只能为鱼肉,而不能成为刀俎。所以西方人说性格即命运。人有后天不可更改的先天禀赋我们不能不承认,懦夫可以偶尔露峥嵘,但终于成不了气候,这也是宿命。因果更不消说了,这是无须否认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有恶报,恶得善终的也有偶然,但总体上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世现报的有,隔世而报的也有。总归是种瓜不可能得豆,播跳蚤怎么也生不下龙子。汉献帝就是既占了宿命也占了因果,这些都是他父祖给他的先在给定,他改变不了。但他本人的些微好处不也赢得了人们的同情吗?
就是这样一个**皇帝,他还能做什么呢?至少他还存有常人的同情心、怜悯心、善恶心,而且从不虚张声势,得理不饶人。好人未必做得好皇帝,但以汉献帝之本质,如果真能坐临天下,至少不会荼毒天下苍生。这也许正是连史官都为他鸣冤叫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