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闰再一次被拒绝,此时泰卢国叛乱军兵力越来越多,他们打出旗号,说王德根是王成桂的嫡长孙,理应继承大统,并且他们做了一件王芳远和王芳干都不敢做的事情,他们打出了句骊国的旗帜,鄙弃了泰卢国的名称,彻底和契烈撕破脸。
这叛乱军的领导是申京禛的老部下李圭,自以王德根的名义封自己为上将军。由于打出句骊国和王成桂正统继承人的旗号,许多对王天桂以来国家每况愈下而失望的人纷纷来到李圭手下,部队人数很快就到了数万人的规模。
毕竟王芳玖是韩闰立的,因此韩闰只能帮着王芳玖平乱,而李圭也认识到了韩闰是王芳玖的同盟,因此先派兵消灭韩闰。
为了集中精力向西用兵,郁久律尧骨抽调了部分东境的精锐部队前往西境,又要东境的留守军队裁撤老幼,以节省开支,因此海东军的规模被缩减,郁久律拔干猜想,李圭估计是判断出这一情况,才敢放心对付韩闰,因为他觉得契烈部队会坐视不管。
有了这一分析,郁久律拔干再次找到尧骨进行汇报,并且向尧骨请示是否派兵救援韩闰。尧骨说:“李圭之乱,是韩闰自己错误所致。韩闰想要王芳玖为王,随后投降于他,他得以控制泰卢之地,好自己为王,如今造成如此的祸事,就该他自己负责。”
郁久律拔干听完大汗的这番分析,问到:“那如果韩闰不敌李圭,慈悲岭以北土地,大汗,这该如何是好?”
郁久律尧骨听完拔干的话,回答说:“如果李圭不懂适可而止,那么李圭就是第二个王芳干了。”说完,郁久律尧骨就让肃直大王兀颜粘罕和铁离大王孟哥木进帐,命令两部的大王各派一万精兵,交给窦和钧指挥,作为韩闰的后援。两部精兵加上窦和钧的部队,一共五万人。
两位大王依照大汗的命令派了部队,窦和钧就率领这支海东人,铁离人与肃直人组成的联军到了距离韩闰与李圭作战前线不远的地位,随后就按兵不动,吃着刘英失送来的粮草,看着韩闰在前线作战。
眼看援军就在自己的后方不远处,韩闰先后派了多位信使,恳求窦和钧起兵配合,窦和钧依然以只是奉命防守,未接到进攻的命令为由拒绝,然而此时窦和钧其实被郁久律尧骨授予了见机行事的权力。
窦和钧也知道这一次的事情,完全是韩闰自己导致的,所以必须要韩闰自己吃一吃苦头,当初韩闰让韩玉龙带兵驻扎边境就是觉得会有事情发生,如今真的发生了,那就看韩闰如何解决。
同时,窦和钧看到李圭数万大军与韩闰的一万多人作战,结果竟然是双方僵持不下,可见李圭军队的战斗力也一般。窦和钧派人在前线观察了五天,发现李圭的军队鱼龙混杂,有穿着盔甲的正规军,也有普通百姓。
眼看韩闰在前线已经拼上了所有家当,调动了三韩军所有的兵马,死守取城,抵挡了了李圭大军几次的进攻。取城原是新济国冬忽郡的首府,城池还算坚固,如今却也被打得伤痕累累,城墙有倒塌之势。
眼看韩闰已经下令部队全部退入城中,算了算,韩闰的部队也损失过半,李圭的部队估计也已经筋疲力尽。乘着这个机会,窦和钧带着自己控制的三部联军杀了过来,从李圭的侧翼入手,因为李圭的侧翼是一群征募而来的普通泰卢国百姓。
由于普通的百姓不是三部联军的对手,李圭的侧翼就垮了,连带着主力部队的阵型也乱了。窦和钧就命令部队穿插包围,将李圭军队分割成几部分,能消灭就消灭,不能消灭的话,就放开一条向南的通道。
窦和钧的加入改变了战场的局势,很快李圭就溃败下来,带着部分亲兵仓皇南撤,副将李玄云投降了窦和钧。
韩闰这一战,损失不小,恐怕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战后,窦和钧奉郁久律尧骨的旨意斥责了韩闰,说他做事考虑不周,任人唯亲,用了韩玉龙,导致一开始的失败,才有了后来的被动局面。不过,韩闰自己及时到前线指挥,稳定了局势,所以对韩闰不奖不罚,对韩玉龙则是要韩闰将他撤职。至于投降的李玄云,窦和钧就让他在韩闰手底下效力。
窦和钧和韩闰一起清理完战场之后,韩闰留下一部分军队去修补取城的城墙,自己与窦和钧回到平壤城,举行庆功宴为窦和钧庆功。在庆功宴完毕之后,窦和钧就带部队离开了。在回平壤城之前,韩闰曾经建议窦和钧乘着泰卢国内乱带兵杀入泰卢国,但是窦和钧拒绝了。
窦和钧带人离开之后,郁久律尧骨拿出财宝和酒肉犒劳了出力的肃直与铁离部落,两部大王接受赏赐之后,也表示日后一定忠实的追随契烈的古儿腾格里汗。随后,郁久律尧骨又与东方各部族首领又一起欢聚了几天,才让各部族首领离开。
各部族首领离开之后,郁久律拔干拿着韩闰的奏疏,奏疏里面韩闰依旧建议问乘胜出击,灭掉泰卢国,郁久律尧骨说:“吾与鸿济有约,慈悲岭为界,慈悲岭南边之事,是鸿济的事情”说完,就让郁久律拔干给韩闰写信,要韩闰安分守己,别再主动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