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思平当了大丰国皇帝,面对的局面却是持续十年的动荡之后的百业凋零。虽有一颗开疆拓土的心,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选择休养生息,用分封土地的方式安抚大丰国内的大族与部落。
郑思平所在的南中地区原来也是中原王朝管辖之地,不过中原王朝对此地开发有限,后来大诏国与大丰国相继而立,使得南中之地得到发展,逐渐赶上中原的脚步。
中原传统之中,将四周的民族划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鸿济国所在的三韩和与鸿济国隔海相邻的日和国属于东夷,大丰国属于南蛮,西域各国包括象旄属于西戎,而契烈属于北狄。
虽说这些称呼并不友善,但是中原的文化却仍旧影响着四周,逐渐拓展到中原王朝版图之外,契烈,大丰国,当年的象旄国,鸿济国,包括日和国都在学习中原的制度,以改变自身落后的面貌,也希望有朝一日,他们能和中原相同,当然个别实力强了,就想着入主中原了。
在这群中原的学生之中,三韩是最早学习中原,而且学的最好的。当年泰卢国完全照搬中原的制度,鸿济国的典章制度也多方面学习了中原制度。
鸿济国的执事省就是参照中原的尚书省而建立的,如今是鸿济国的最高政务机构。而像新济国传统的和白会议制度,则是完全废除,就连骨品制度,鸿济国也完全鄙弃了。
虽说骨品制度被废弃,但是讲究出身的传统仍旧影响着鸿济国,鸿济国的大臣们依照出身和家族关系结成不同的派别。新济国旧贵族与昔武结成一派;郑兆带出来的将军们如今共同将韩晞视作他们的老大;而许多读中原经典,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大臣,则是以薛克谦为老大;至于跟着郁久律苏布特来到鸿济国的人,郁久律苏布特就是他们的主人。
至于托朵思,则是以节度使府为核心,主要的手下就是节度使府的薛庆,朴兆和裴俊。薛庆原本是郑兆的高参,如今成了托朵思的亲信,为托朵思出谟划策,分析朝局。而朴兆原本是韩闰手底下人,后来到托朵思手底下担任节度判官。在薛庆来到节度使府之后,节度判官一职就由薛庆担任,朴兆改任节度掌**,主管文书之事。除了朴兆和薛庆,托朵思手底下还有一个人名叫裴俊,此人的养父就是当年因为上书而被打致残的裴庄。
郑兆重建鸿济国之后,原本想要启用裴庄,但是裴庄说他已经不能行走,朝堂之上不应该有一个残疾之人,因此婉拒了郑兆的邀请。郑兆钦佩裴庄的为人,由于裴庄无子,以裴俊为嗣子,郑兆就录用裴俊做官。
郑兆**之后,裴俊落寞了一段时间,后来托朵思手底下需要人,就招揽裴俊,在朴兆担任节度掌**之后,裴俊就任甯海节度使府的推官,作为推官接管原本由判官代管的刑狱之事,可以直接抓捕和审问鸿济国的官员和百姓。
托朵思手底下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与泰卢国和百罗国作战的过程之中,一群从泰卢和百罗流落到鸿济国的人,被托朵思安置于荒废的土地之上,让他们进行屯田,同时又从这些逃难的百姓之中,征募了一支军队,作为甯海节度使的牙军,称之为神义军。托朵思要神义军的士兵像草原上的百姓一样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世世代代,他们的家庭永为军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