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瑭带着冯寿的承诺走了,原想着自己的皇位可以顺利的传给自己的儿子,使大郯成为自朱光称帝以来唯一一个做到由亲儿子合法继承皇位,并能坐稳江山的王朝,可惜最终石文瑭还是失败了。
国家的治乱兴衰,虽说有众位大臣帮着君王治理,但是到头来最重的担子还是在君王的身上,冯寿考虑国家处在强敌环饲之中,此时不能由小孩子继承皇位,也不无道理,作为大雍和大郯两个王朝的宰相,冯寿的做法在他看来也是为了天下安宁。
天下安宁是许多人的期盼,但在乱世,百姓获得一份安宁颇为不易。为求一份安宁,许多百姓背井离乡,在闽地东边的澎湖,由于闽地常年的动乱,已经聚集了几十户人家。在岛上没有君王,没有官府,几十户人家自耕自种,在乱世之中也有一份安宁,然而这份安宁终究也要打破。
打破澎湖地区安宁的人是一个叫林思齐的人。此人是泉州人。泉州大雍对外贸易的核心港口之一,当地外贸繁荣,商旅往来不绝在这样的地方出生、成长,耳濡目染,林思齐对出海跑船自然是十分熟悉。
林思齐从小就是一个极不安分的人。少年时代的林思齐体魄雄壮,精通武艺,平日里争强斗狠。后来林思齐和当地一个官员发生冲突,一怒之下打死了官员家的仆人,得罪了官府。惹了事的林思齐,一路逃到了日和国平户,这是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事。这年林思齐只有十四岁,身上除了一把剪刀外一无所有,真是走投无路。但林思齐很快找到了路:我不是还有把剪子吗?那就当裁缝。
林思齐就这样扎根在日和国肥前州,在当地结识了同样从闽地跑到日和国的杨生。比起林思齐来,这时候的杨生此时可谓成功人士,他有一支海上的船队,雇了许多上千人做着亦商亦盗的事情。这帮人跟林思齐一接触之后,杨生觉得林思齐比自己有本事,就让林思齐就成为首领。
和其他为钱而活的人不同,林思齐是一个为理想而活的人。从避居日和国开始,他就梦想着有朝一日不再仰人鼻息,挺起胸膛做人,在海外闯出一番天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林思平一开始想着依靠高将门和藤垣纯友一起,帮助他们夺取日和国的政权,乘机壮大自己,随后好打回自己的家乡,就算不能取代郑氏掌控所有的闽地,至少也可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然而林思齐选错了人,高将门与藤垣纯友最终失败,而林思齐因为帮助他们成为日和国朝廷要通缉的人。这时候的林思齐,可以说是惨得不能再惨。由于事发突然,林思齐和他的弟兄们可以说是杀出一条血路逃出来的。多年来积累下的财富,也全都赔光了。跟随林思齐跑出来的,只有十几条船,而他们此时停靠的一座岛屿之上,但是这岛屿也不是安全的地方,日和国朝廷的人马随时可能追来。
正当林思齐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手底下人的一句话,却给他指明了新的方向。那手下对他说,澎湖现在是无人看守,如果前去,那至少可以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对于当时的林思齐来说,南下澎湖,已经成了他唯一的选择。
果然如手下所说,林思齐带着自己的一伙人来到澎湖之后,摆脱了日和国朝廷的追缉,总算是没了性命之忧。澎湖现在虽说还属于不毛之地,但确实在此地不再被人管着,是林思齐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能够生存下去之后,林思齐就想着以澎湖为基地,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然而澎湖虽然岛屿众多,但是地方并不大,可以保命却很难发展,此时在澎湖的一个名叫程衷纪的书生投奔了林思齐,向他建言:“吾闻台员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霸业可成也。”
台员岛就是夷州岛,与中原一直有所往来。中原皇帝曾派遣将军祝宽到达夷州岛,此时岛上有一个中原称之为流求国的政权,因为语言不通,中原军队第一次到了流求国只是带走一个流求人就返回了。
次年,中原皇帝又令祝见到流求国与之建立宗番关系,遭拒绝,祝宽只能取了流求国的布甲而还。
三年后,祝宽又被派去招抚流求国。流求不顺从,于是中原皇帝派将军程棱发兵一万余人,渡海去进攻流求。
中原大军到达流求,流求人开始时以为来的是商船,于是到军中贸易。程棱部队趁机登陆,想要让流求国与中原建立宗番关系,流求拒绝,程棱以偏将章镇周为先锋,武力攻击。流求王派兵迎战,被章镇周的部队击败,程棱率部队抵达流求国的大本营,流求小王率兵抵抗,被击败,流求小王被中原军队斩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