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中原军队兵分五路,进至流求首都。流求王率数千部众抵抗,程棱令章镇周为先锋,将其击败。程棱乘胜逐北,至其栅,混渴剌兜背靠栅而排兵。程棱派精锐出击,战斗从辰时至未时,苦斗不息。流求军疲惫,流求王撤军入栅。程棱命令填其沟堑,攻破其栅,程棱等人乘胜攻克了流求国都,杀死流求王,活捉其王子,焚其宫室,虏其男女万余人,满载战利品而还。
此战之后,中原王朝并没有在夷州岛建立统治,但是改变了夷州岛的局势,由于流求国政权灭亡,因此岛上的毗舍那人逐渐强大,流求人则是回到各部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是与闽地不时有商业往来。闽地百姓,称呼夷州岛为台员岛,这名字来自于夷州岛当地部落的语言,意思是滨海之地。
林思齐是闽人,对于台员岛也听说过。在程衷纪的建言之下,林思齐觉得台员岛比起澎湖更加适合作为发展事业的基地,于是林思齐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从澎湖出发,于大郯天福六年的八月,他们抵达了台员岛。
当林思齐踏上台员岛的土地时,映入他眼帘的,是一片等待着他来开发的土地。在日和国的失败的沮丧从这一刻起荡然无存。这个岛屿,再次点燃了他的理想。
登岛之后,林思齐随即下令在台员岛上修筑房屋,开垦荒地。正干得欢快的时候,却发现周遭多了大群土著。原来,当地的流求部落听说来了一支船队,还以为毗舍那人又来打劫了,连忙赶来。
这时,林思齐却极其冷静,他耐心劝住了要和对方动手的部下,反而悉心和他们攀谈。几番交谈下,林思齐与当地流求部落首领握手言和,且划定了活动范围。林思齐在台员岛,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安顿了下来。
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之后,林思齐发现自己手底下的劳动力太少,开发台员岛显然不够,林思齐又命程衷纪回闽地招人,几个月后程衷纪带来了闽地的三千流民。林思齐的这支垦荒大军,就这样在台员岛站住了脚。
林思齐的此番选择,于他自己而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是对于台员岛的发展来说,却是掀开了新的一页。林思齐知道,经营好了台员岛,就会有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就可以实现他的梦想。他干得很认真。对来台员岛屯垦的大陆人,他分成十个寨子,发放从闽地弄来的稻种,准备在台员岛开始大规模垦荒。
垦荒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但起步却很艰难。种地垦荒,庄稼得到秋收的时候才能长得出来。这中间的苦日子最难熬。但林思齐有办法,没粮食吃,就带着部下去深山里打猎。没钱,就发展和当地部落的贸易。他和当地的部落平等相处,和平贸易,把当地的物产转运到中原内地,换取所需要的物资。经过艰苦奋斗,到了秋天,台员岛的土地终于给了他回馈。
有了粮食之后,林思齐又派程衷纪走遍澎湖三十六岛,劝服澎湖当地的百姓归顺林思齐,以换取林思齐保护他们免受毗舍那人的威胁。在程衷纪的努力之下,澎湖三十六岛的百姓答应了林思齐的条件,愿意让林思齐成为他们的首领。
如此一来,澎湖百姓无人管理的时代宣告结束,林思齐将澎湖百姓中的壮年男子组织起来,派部下在农闲的时候训练他们,以保护地方不受毗舍那人的袭扰,同时在澎湖各地也修了寨子,用于保卫百姓和百姓辛苦种出来的粮食。
除了垦荒和修建城寨之外,林思齐还命自己的手下打造船只,用来发展与中原内地和台员岛周边的贸易,对于各地投奔而来的人一视同仁。在林思齐的努力之下,垦荒的规模逐渐扩大,许多原来跟着高将门和藤垣纯友而四处躲避逃难的日和人,也辗转前来投奔林思齐,还有流求部落之中的一些小部落也加入到颜思齐麾下。
林思齐的实力与日俱增,逐渐他的名声传到了郑曦和郑延政的耳朵里。林思齐为了可以名正言顺统治澎湖和台员,彻底摆脱亦商亦盗的形象,本打算向郑曦称臣,以获得册封,但是郑曦没有理睬他。于是林思齐转而与郑延政取得联络,被郑延政封为将军和夷州刺史,还给林思齐送来一套官服。
当上了刺史,林思齐就有了官方身份,他手底下原来靠海为生的人,就成了官军,程衷纪这个落魄书生也当上夷州别驾,杨生也成为了郎将。有了刺史,手底下就得有县令,林思齐采纳程衷纪的意见,将自己的地盘划分为澎湖县和台员县。
随后,林思齐在两个县分别修建了一所简单的县衙,从此澎湖和台员两地有了县令来管理,至于林思齐的夷州府衙,林思齐暂时选择在台员岛离澎湖比较近的一处港口附近修建,这样方便管理两地。
林思齐在台员和澎湖建立属于自己的统治,但郑延政册封林思齐,是希望林思齐带人袭击郑曦的地盘。林思齐对郑延政的要求虚与委蛇,毕竟他知道自己目前的实力,别说打不过郑曦,恐怕就连郑曦手底下的一个将军都不如。他现在要做的是趁着闽地内乱,继续招募流民垦荒,等到实力进一步壮大,他才能有所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