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读网

字:
关灯 护眼
千读网 > 抗击日寇大血战 > 第一章44、东北义勇军抗战故事(2)

第一章44、东北义勇军抗战故事(2)

第一章44、东北义勇军抗战故事(2)

9、打鬼子分军粮——韩浩

1932年春,韩浩冲破家庭的阻拦,经**桦甸县委桦北区委的推荐,参加了中国**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四纵队,即磐石抗日游击队。

1933年9月18日,**磐石县委奉**南满**的指示,将在磐石县活动的“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韩浩任独立师第三团团长,全师共三百五十多人。1934年11月5日,经**南满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下辖两个师,韩浩任第1师副师长。杨靖宇命令韩浩率领一师一部和师教导团,横跨通化、柳河间的铁路,转战到兴京县和桓仁县一带打击敌人,发展和壮大抗日革**据地。

1935年2月4日,韩浩率领第一师的七十余名战士在洼子沟与日本守备队遭遇,敌人仗着武器精良,高喊着“抓活的”,疯狂地向我军扑来。当敌人前进到有效射程的距离时,韩浩命令部队猛烈开火,顿时将敌人打得丢盔卸甲,四处乱窜,大败而逃。随后,韩浩又率领部队在桓仁县横道河子五道沟小岭附近设伏,截击敌人运输粮食的大车17辆,将所得的大部分粮食分给了当地的贫困百姓。当地的群众激动地高呼“打倒日本**”“日本人从中国滚出去”的口号,欢迎抗日部队的胜利到来。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说:“日军抢粮食,你们抗日军队分粮食,我们要和抗日军一起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10、孟泾清策划镜泊湖连环战

1932年2月,李延禄指挥部队连续攻克敦化、额穆、蛟河3座县城。惊慌失措的敌人急忙增兵前来围剿。一时大军压境,救国军高层领导意见不一,副总指挥孔宪荣等主张逃跑。孟泾清与李延禄召集党员开会研究。会上,孟泾清坚定地说:“就是他们把部队都拉到山上去,我们也要带领补充团700人抗日!”随后,他们向补充团的战士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励战士们英勇杀敌。他们的抗日决心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为了统一意见,王德林在棺材脸子村召集高级军事会议。李延禄与孟泾清力排众议,主张搞奇袭打伏击,并讲了此战必胜的有利条件。王德林最终下了决心,说:“你们年青人决心这样大,我一个54岁的人啦,不能成功,还能成仁哩!”会上,大家同意了孟泾清和李延禄在镜泊湖山区打伏击的意见。李延禄与孟泾清经过实地考察,选择了牡丹江流入镜泊湖的大河口北侧“墙缝”一带高地作为伏击战的阵地。王德林让李延禄带领补充团前往“墙缝”设伏,并送去了所有库存的手榴弹。3月13日后半夜,日军进抵“墙缝”山下同,李延禄一声枪响,700勇士一跃而起,手榴弹纷纷落下,爆炸声中,日军死伤一片。战斗进行了数个小时,补充团打退了敌人十几次进攻,大河口北侧到处是日军尸体和伤兵。战后,救国军共缴获枪械3500余支,可见日寇在牡丹江大河口遭受了“九一八”以来最大的伤亡。

11、张甲洲攻占巴彦县城

1932年夏,日本侵略者虽未占领巴彦县,但其政治影响却通过亲日派、汉奸伸展到城乡,加之敌伪政权机构日益完善,并豢养了一些反动武装力量,这些反动武装给人民抗日活动造成很大威胁。为了有力的打击敌人,张甲洲率领游击队采取“联合友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的策略。在张甲洲的积极争取下,巴彦、呼兰一带的山林队“绿林好”和“才团”,共500余人,同意联合抗日。8月30日,游击队、“绿林好”、“才团”分别从西南、西、东北三面攻进巴彦县城。城内的敌军、自卫团溃不成军,敌营长沈某当场被打死,伪县长程绍濂逃出城外,县城遂被占领。

游击队进城后,立即开展了宣传工作。他们沿街散传单,贴标语,组织讲演团,并提出“联合起来,铲除汉奸“、“不愿当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驱逐日本鬼子出东北”、“只有武装抗日,才有中华民族的出路”的政治口号,他们还打开伪县公署内务局长曹俊义家的粮仓,赈济贫民。由于政治宣传工作跟得紧,城镇的青壮年纷纷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12、老三营的一员虎将——史忠恆

九一八事变后,老三营从上到下都对日军的入侵窝着一股火。1931年11月两辆日军军用卡车开到了老三营驻地,日本小队长在伪满铁人员的陪同下,蛮横地闯入军事防区搞测量。在遭到王德林的阻止后,他们竟强行闯入。当时值日班长史忠恆正在守炮台,他看到日军如此骄横,按耐不住胸中怒火,命令士兵朝天鸣枪以示警告。可是日军不听劝阻,继续扑上来。史忠恆说:“一不做二不休,就是掉了脑袋也不能这帮混账王八蛋得了便宜。弟兄们,听我的口令,打!”满载怒火的子弹射向了侵略者,当场击毙了两名日本兵。这一事件惹恼了已经投降日军的旅长吉兴,命令王德林把史忠恆送旅部并要调防王德林的老三营。老三营上下官兵为此同仇敌忾,决心要与日本鬼子决一死战。

『加入书架,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