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林、周保中的抗日部队进入苏联后进行了休整,并被编为国际旅,不时通过日军警戒薄弱的地区,回至国内与敌继续作战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
马占山、苏炳文、李杜将军的部队由西伯利亚铁路向西,经新西伯利亚、巴尔脑尔、塞米巴拉金斯克、阿拉木图,最后从**回国。当时**与内地交通不便,关山阻隔。这些东北的抗日部队及他们的眷属大部留住**地区,有些则在**成家立业。在这批部队中有些人因卷入**的**而被杀,如邢占清等。他们在白山黑水之间抗战数年得以幸存,最后却因国内纠纷而葬身于伊犁河畔,甚为可惜。
1936年3月6日、23日,当植田谦吉大将、板垣征四郎中将,继南次郎、西尾寿造先后任关东军司令官和参谋长后,又改变了治安作战方针,即以政治怀柔为主,以武力讨伐为辅的治本和治标方针。并且主要由伪满政府的军政部指挥各路伪军进行清剿。
其治本内容仍为:归并村屯,加强自卫能力,修建治安道路;提高民众的生活使其安居乐业;加强思想奴化教育宣传,积极进行思想对策。其治标内容为:继续进行武力讨伐。1936年秋至1937年春,由日军顾问下山琢磨、小野信越直接指挥伪军独立对辽东山区等地进行清剿。这是日军首次试验以伪军单独进行治安作战。
归并村屯,加强了各居民点的武力后,即由伪警察监督居民的行动和指挥民间的武装。从而逐步限制了抗日游击部队与民众的联系,使抗日武装在搜集情报、筹措粮饷、人员补充、伤患医治、宿营住处等都发生了很大困难。
由于敌人采取了以上对策,据关东军统计,在东北的抗日游击部队逐年减少,即:
1932年约为21万人
1933年约为10万人
1934年约为41000人
1935年约为21000人
1936年约为13000人
1937年约为13000人
1938年约为8700人
1939年约为3200人
1940年约为1900人
以后,小兴岭地区由谢文东所率之抗日部队在日伪军的追剿和诱降之下,于1939年春投降了敌人。
1940年初,日、伪军集中兵力,对东部的吉林省、通化省、间岛省再次进行大围剿。日军由驻长春的第2独立守备队队长野副昌得少将统一指挥。2月22日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的中国**所领导之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总指挥杨靖宇将军,与该敌作战时不幸牺牲。此时,东北的抗日活动,继续处于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