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月,吉、辽两省数万日伪军集中“讨伐”辽南邓铁梅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自卫军虽经奋战,终因粮弹两缺,被敌人击败。邓铁梅率余部坚持斗争,不幸于1934年初被捕,誓不降贼,慷慨就义;
……
从1932年冬到1934年初,日军对义勇军、也对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血腥大屠杀。日军不仅杀害战斗中的中国军人,也杀害战俘;不仅杀害士兵,更不分青红皂白地、大量地、随心所欲地屠杀平民,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发指的惨案。仅在1932年9月15日的“平顶山惨案”中,日寇就一次屠杀中国平民二千五百余人。日军用各种方法杀人:枪决、剌杀、刀劈、活埋、剖腹、剜心、断肢、挖眼、火烧。他们不仅杀人,而且吃人的心肝,甚至心安理得地将吃不完的人肝用日本大酱腌起来寄回国内,让家属品尝。
这伙兽兵到处烧杀枪劫,在**母亲的同时将孩子挑在枪尖上,当着父亲、母亲、丈夫的面**女儿或妻子,或者**后再用剌刀剖腹,将木棍塞入**。
日本人对所有“通匪”的地区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这种日军在东北发明的“政策”,“七.七事变”后被臭名昭著的日本驻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介绍给了日本“华北派遣军”。日本人想用所有这一切旷古未闻的暴行,在东北人民心中制造极度的恐怖,完成对东北这块沃土的“征服”,却只在东北和全中国人民心底灌注了更深的仇恨和愤怒。
在日寇的残酷“讨伐”下,一度轰轰烈烈的义勇军运动失败了。各路义勇军领袖不是牺牲,就是败退关内或国外,余部唾散,遁入山林。但义勇军的斗争仍然成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上的辉煌篇章。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东北人民几乎是赤手空拳地与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日军进行了英勇的大搏斗。这是“九.一八”后愤怒的中国人民与日寇的第一次真正较量,它虽然失败了,却给了不可一世的日寇极其沉重的打击。“九.一八”事变过程中,日军攻城略地,伤亡总数不过数百人,而在与义勇军两年多的战斗中,伤亡总数却达到两万五千之众。自甲午之战便瞧不起中国人的日本侵略者在如此惨重的损失面前,突然意识到自己遇上了一个比想象中强大得多的敌人。
倾尽全力“平定”了义勇军之后,欲壑难平的关东军继续“南进”。1934年3月,关东军进军热河,东北军汤玉麟部不战而逃,热河随即并入伪“满洲国”。日军用自己的所谓“赫赫武功”,再次赢得了全世界的注目。
有几十万人马、有着光荣历史的义勇军,仅仅坚持了两年多的游击战争,就全面失败,转眼间烟消云散。其历史的经验教训,需要认真的思索。
为什么几十万义勇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只坚持斗争了两年多的时间?本文进行一下简单的分析:
第一、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指挥
义勇军在全盛时期有几十万人马,兵力比关东军多。但是从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而且成分复杂,有一部分是没有撤走的东北军,属于东北军系统。有一部分是爱国人士自发组建,接受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委任状,属于救国会系统。还有一部分是东北的绿林武装改编而成。整个义勇军从来没有统一的指挥体系,打仗的时候就是各自为战,作战效果大打折扣。例如在黑龙江省,打响了著名的江桥抗战,马占山率部与进犯的日军激战十几天,可是其它地区的抗日武装,在这期间几乎是按兵不动,结果马占山部苦战十几天后支持不住,撤离了齐齐哈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