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6、江桥抗战:抗日的第一声“怒吼”(1)
在全国城镇、村落中,江桥镇并不起眼。然而在这里,却曾迸发出历史的强音。一个民族在对外来侵略者的反抗与挣扎中,于此处爆发出震撼心魄的怒吼。
隆冬之际,笔者一行来到位于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的嫩江江桥旁,希望通过实地的体验,切身感受当年那场血战的余威。初冬,大半个中国都笼罩在漫天的浓雾中,嫩江水仍然静静地流淌着,当年那座跨江而过的木质大桥早已拆除,仅仅留存着一尊作为历史见证的木桥墩。迷雾漫江,面对远处新修建的嫩江大铁桥,80年前的战役仿佛又在我的眼前重现。
日军谋犯将军布防
提起“抗战第一枪”,更多的国人最先想到的是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而对于1931年发生在嫩江上的“江桥抗战”,能知其首尾的人并不在多数。对于马占山这一名字,不熟悉历史的人可能更会觉得陌生。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31年11月4日,由时任黑龙江省代**的马占山将军指挥的泰来县“江桥抗战”,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组织地打响的抗日斗争的第一枪。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军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辽吉两省,黑龙江省成为他们全部占领东三省的最后目标。对于出兵侵占黑龙江,日本人已经是箭在弦上,但慑于苏联的势力,日本还不敢贸然进兵。日军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他们先是以重金收买了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命他宣布独立,自立成军,然后提供给他大量的枪支弹药以扩充军力。张海鹏的伪军在日本人的授意下蠢蠢欲动,随时准备侵犯黑龙江省境。
关键时刻,东北军统帅**身在天津,黑龙江省**万福霖又远避北平。在国内一片“不抵抗将军”的指责下,**电令黑河警备司令兼步兵第三旅旅长马占山代理黑龙江省**,兼任东北边防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黑龙江省军事总指挥。马占山临危受命,在爱国军民的拥戴中宣誓就职。
当时,驻扎在黑龙江省的东北军总共有3万多人,驻扎在黑河、满洲里、克山等处。兵力上,仅有的3万余人在短时间内还难以调集,形势非常不利。而东北军精锐部队早已退逃关内,所余者皆老弱之兵。武器配备上,日军有重炮、飞机、坦克、装甲车,我方则只有疏于修理的步枪和少量库存潮湿之弹药,力量对比十分悬殊。
齐齐哈尔是当时黑龙江省的省会,位于大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北端,是东北及黑龙江省的战略重镇,守黑龙江当以守齐齐哈尔为重点。嫩江则是防守日军进攻齐齐哈尔的一道天然屏障,位于嫩江泰来段的铁路桥长853米,高30米,距离齐齐哈尔只有不到80公里,它既是齐齐哈尔的南大门,也是从洮南北进突破嫩江天然屏障的唯一通道。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齐齐哈尔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谢珂将军,在获悉日军的图谋后,谢珂从9月下旬就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阻击日伪军的战略措施:他调炮兵团两个营布防齐齐哈尔;调第二骑兵旅进抵泰来布防,并担负对洮南方向的警戒;将第一骑兵旅调至齐齐哈尔城南;由徐宝珍率卫队团及配属炮兵一个营,工兵及辎重各一个连2000余人进驻江桥北端阵地,构筑战斗工事,在桥南端布设地雷场,同时谢珂还电告省防军两旅各派一步兵团进驻昂昂溪,电令驻满洲里程远志旅做好准备待命而动。在谢珂的努力下,江桥抗战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近完成。
10月11日,马占山由黑河抵松浦后,乘火车于当夜到达省城齐齐哈尔市。10月20日,马占山宣布就职,并亲自到一线战场激励将士。他对将士们说:“于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稍有人心者,莫不卧薪尝胆,誓救危亡,虽我黑龙江一隅,尚称一片干净土……尔后凡侵入我省者,誓必死一战。”到10月29日,马占山基本完成了从江桥至榆树屯和昂昂溪的以铁路为轴心、纵深40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的部署。
血战江桥当头一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