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7、回忆我的叔父何聘九
作者:何振学
原题:退休警察回忆录: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导读:本文作者为原公安局政治处主任,我的老领导。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老领导写了这篇革命回忆录。记得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一本小册子,是叔父何聘九青年时代的札记。在这本札记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故乡土,随身到处有青山。”这首诗是在我刚记事时就背诵过的,至今已有70多个年头了,但仍记忆犹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将我所了解的叔父生平史实记录下来,以祭当年抗日英雄的英灵。叔父何聘九,原名何绍儒
本文作者为原公安局政治处主任,我的老领导。抗战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老领导写了这篇革命回忆录。
记得在我念小学的时候,父亲就给我一本小册子,是叔父何聘九青年时代的札记。在这本札记的扉页上写有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故乡土,随身到处有青山。”这首诗是在我刚记事时就背诵过的,至今已有70多个年头了,但仍记忆犹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将我所了解的叔父生平史实记录下来,以祭当年抗日英雄的英灵。
投笔从戎,讲武堂练就神枪手
叔父何聘九,原名何绍儒,1901年生于台安县新开河镇唐屯村。当年祖父有点积蓄就将从小喜欢读书的叔父供到县国民高中。叔父在校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是名高材生,长相又是当时的所谓“帅哥”,身高1米85,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双耳有轮。性格豪爽直率,为人大度开朗。左右数十名好同学、好朋友都视其为“精神领袖”。谁若遇有大事小情,都要请他做“参谋”。
19岁高中毕业,叔父毅然投笔从戎,在台安县参加了东北军,并很快被提升为排长、连长。后考入吉林省讲武堂。在学校,他练就了手使双枪的“绝技”,可在同时间左右手一起举枪,准确击中目标。在我们家乡当地群众中有“枪打双家雀”的传说,被人们称为“神枪手”,直至最后被称为“双枪营长”。
坚决抗战,誓死不当亡国奴
1931年“九一八”事变,辽宁、吉林、黑龙江整个东北被日本侵占,讲武堂被迫解散。叔父何聘九投奔到东北军26旅,在著名抗日将领邢占清旅长手下任连长,与邢占清旅长一道在白山黑水之间同日本侵略者作战。
1932年,在保卫哈尔滨的战斗中,叔父何聘九带领一个连,操使简单落后的武器,同不可一世的日寇的飞机、大炮、坦克争夺阵地。两三天的激战,其他部队为避重就轻,保存实力,撤离了战场。唯有他率领着连队仍在同日本侵略者死打死守,寸土不让,英勇顽强地同日寇作战。最后,旅长邢占清命令手下的宋团长将他从战场上硬给抬了下来。并下令以“不执行命令”为由,打叔父何聘九30军棍,同时又为“誓死抗战有功,精神可嘉”为由,奖励解除对他要执行的30军棍。
叔父何聘九在保卫哈尔滨作战中,英勇顽强,不畏强敌的突出表现,被邢占清旅长夸奖是“我军不可多得的抗日虎将”。他与日寇作战被人强行抬下战场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一时间,他成为激励全民族抗战的英雄楷模。
英勇事迹,成《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素材